炎热的酷暑盛夏七月天,大陆各大城市气温无不飙高近40度,朋友圈也如同闷热的天气炸锅出现大量“垃圾分类”四个字,因为自七月一日起,上海将依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回收落实到位,将生活垃圾非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四种,若是没有依照分类将会最高处人民币元。同时在年时在大陆各地46个城市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以提供回收利用率,并在年底前,在全大陆各地级市制定相关法律和标准体系,算一算也没有剩多少年了。
其实举着自身的例子,笔者所居住的城市辽宁省沈阳市,小区楼下虽有智能型垃圾分类箱,但是设置近一年仍旧没有人使用过也不知如何使用,唯独只有台湾家人来到沈阳后依旧维持台湾垃圾分类的习惯,分装好后找寻相匹配的垃圾进行回收。如今整个小区民众依旧是各种垃圾混装一起丢进大垃圾箱里,街边上回收和可回收的垃圾箱一般民众依旧不分直接仍进垃圾箱,距离年也剩不到半年,距离年更仅剩不到6年,想在短短这几年让全体民众建立垃圾分类的知识和习惯,时间上可谓是非常的紧迫,因为在台湾光培养民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一走就是20年。
这一段历史就得从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故事说起,台湾自年代起经济快速起飞,因此在当时素有“亚洲四小龙”的美誉,但在工商业快速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改变了生活习惯,生活垃圾和工业用废弃垃圾也大幅提升,导致了全台垃圾激增,在那个环保意识尚未抬头的年代,年代的台湾街头上还上演过“垃圾大战”,街头上满是各种成堆的垃圾,各种类型的垃圾山遍布全台。
台当局为了处理满坑满谷的垃圾,在-80年代最快的方式就是采用“掩埋”的方式,最著名的莫过于台北市内湖区基隆河旁的“垃圾山”,这座小山丘就是当时掩埋各种垃圾而形成的,笔者在20多年前夏天时经过“垃圾山”时都还会闻到扑鼻而来的臭味,但经过多年的整治,如今已经成为一座绿意盎然的小山丘。
在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抬头,年代起随着时代的进步,台湾在处理垃圾改采焚化为主,掩埋为辅。但是众多的垃圾没有经过分类直接送进垃圾焚化炉,所烧出来的烟雾仍旧会造成空气污染,对环境造成二次危害,所以台当局环保部门于年时推出了“资源回收四合一计划”,鼓励民众参与资源回收,并透过专项基金等经济诱因促使垃圾资源回收再利用,台当局并结合社区民众、当地政府清洁队、回收商和回收基金四合一的力量,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推广至全台。同时结合学校的力量教导中小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笔者还记得当时就读小学的我都必须学习好垃圾分类,并清楚认识资源回收是有利环保的事,学校同时也一再要求必须将习得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知识传递给家人,让家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台当局环保部门除了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台湾各界进行垃圾分类奖励资源回收外,在推广一段时间后,为了更有效率大幅提高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同台立法部门于2年时制定了《资源回收再利用法》,清楚定义垃圾分类和处罚机制,透过法律的强制手段让民众和各界必须严格遵守垃圾分类以达到资源回收的有效再利用。
有了这部《资源回收再利用法》的法源依据后,台当局环保部又于5年推出“垃圾全分类零废弃群组计划”,这就是落实“强制垃圾分类”的最后一步,自此先从台北市试点出发,再推广至全台各县市,民众在丢弃垃圾时必须严格遵守将垃圾分类成一般垃圾、资源回收和厨余三大类。笔者作为台北市民就优先养成丢垃圾分类的习惯,同时市政府会要求民众丢弃垃圾必须购买使用“环保专用垃圾袋”,在丢弃垃圾时必须在家里附近指定地点和时间,以配合垃圾车和资源回收车的到来,同时清洁队员也会严格检查民众的垃圾一般垃圾是否使用专用垃圾袋,厨余和资源回收是否也有严格分类,万一被发现全部混在一起丢弃,都会被拒绝接收,又得带回家重新分类。
台湾地区推行“垃圾分类”20多年,如今台湾民众平均每天制造仅0.4公斤的废弃物,远低于现在的世界平均1.2公斤,相较于20年前的1.14公斤减少了许多,更难能可贵的是台湾地区的资源回收效率仅次于德国高居世界第二,因为这都是全台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台湾经历过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而忽视环保,导致“垃圾大战”和环境污染,这些环境污染都得用一代甚至两代人来承担。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总书记更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年七月一日起上海推行垃圾强制回收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台湾这20多年的经验就是一个最好的借镜,期待两岸中国人都能够持续努力,携手共同提高环保意识,在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好习惯,为我们的子孙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共同建设一个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
(文章寫於.7.31)
作者/来源:两岸青年罗鼎钧
内容如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