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地域文化研究中,闽台是与吴越、湖湘、巴蜀等区域文化并列的重要区域文化之一,与其他文化区域相比,闽台区域最大的特点是与海洋的联系。在历史上,福建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其土著民族——蛋民,有相当重要的关系,也可以说,闽人的海洋文化主要继承了蛋民的海洋文化,在吸取汉族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使古老的蛋民海洋文化得到升华。台湾是一个岛屿区域,它的发展,一向与海洋有相当的关系。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闽人跨越海洋开发台湾,造成台湾与福建共同的文化特点,由此形成了闽台区域文化。闽台的地理环境
闽台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舞台,在对闽台海洋文化研究的展开之前,有必要了解闽台特殊的地理环境。
闽台地形图
一“闽在海中”
闽台不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原的人们只知道在遥远的南方有一个叫作“闽”的地方,由于闽人北上多走海路,所以,中原人民有“闽在海中”的模糊概念,严格地说,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古代的闽,主要是指现在的福建地区,它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分,而不是海中的岛屿。但是,若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它又说中了福建地理位置的一个特点——与海洋的联系极为密切。
福建平潭岛海洋风光
福建依山面海,海岸线曲折,南北海岸线的直线距离只有公里,但大陆的海岸线长达公里,沿海港湾众多,从北到南有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海湾,海湾处处可以建成港口,以湄洲湾和泉州湾之间由泉州市管辖的港口而言,即有后渚港、肖厝港、崇武港、洛阳港、深沪港、福全港、金井港、围头港、东石港、安海港、蚶江港、祥芝港、永宁港、水头港、石井港等15座港口;此外,福建省岛屿众多,沿海岛屿有多个,较大的岛屿有:平潭岛、金门岛、厦门岛、东山岛等等。由于福建是多山地带,地势起伏较大,沿海的港湾也有这一特点,大都水深港闾,到处都可以停泊大船,这是中国沿海各省罕见的优点。
福建地形图
以浙江省来说,地位于福建北部,海岸线绵长,但是,浙江的港口大都缺乏深度,只能停泊小船,否利于海洋文化的发展。又如江苏省,沿海多是浅滩,很少适于航海的港口。而福建省沿海,无处不是优良港口,这是福建海洋文化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台湾岛总面积达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的东部是高山,西部多浅滩,但其南北两端有水深港阔的良港。台湾的附属岛屿众多,最重要的是澎湖列岛,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南部,环岛列峙,形成天然良港,它是联系海峡两岸的纽带,也是扼守台湾海峡交通的咽喉地带。在军事上有重要的地位。
台湾日月潭
台湾海峡位于福建台湾两省中间,宽约一百多公里,靠近台湾的地方,有一条太平洋海流通过,向北直达日本、韩国水域。自古以来,台湾海峡一直是东亚的贸易通道,从东南亚到东北亚的海上贸易,都要通过台湾海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横跨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国家,台湾海峡还是联系南北沿海区域的主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台湾海峡盛行季风,每年冬春季节,台湾海峡便刮起东北风,而每年夏秋季节,台湾海峡又刮起西南风,在以帆船贸易的古代,季风是台湾海峡民众进行贸易的良好条件,他们即可乘风北上日本、韩国、琉球,也可乘风南下占城、马尼拉、巴达维亚等城市。待到季风的方向倒转,他们又可以乘风返回家乡。因此,当地民众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便参与海上贸易。尤其是唐朝中叶以后,陆上的丝绸之路由于中亚陷于战乱而中断,海上丝绸之路乘机而起,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通道,而台湾海峡,正是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商贸船
台湾海峡是中国南北沿海往来的必经通道。从中国南方沿海到北方沿海,最经济的航线都划过台湾海峡。普通的轮船从广州到上海,多海里的航程约需2天左右,但在台湾海峡封锁时期,轮船绕道太平洋,同样的航程约需20多天。以台湾为基地,从这里出发的轮船,不需几天,便可抵达中国大陆的所有港口,从基隆到大连,航程不到海里,从高雄到香港,仅有海里。因此,早在清代前期,施琅便说:“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在军事上,台湾岛对于中国来说,是保护东南海疆的一道不可少的屏障。其次,台湾还是中国通向太平洋的主要通道。在中国大陆架的东部,有一条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构成的岛链,由中国任何一个港口驶向太平洋,都要穿过这一岛链,在这条岛链上,属于中国的只有台湾岛,所以,从军事战略上来讲,台湾扼中国大陆进出太平洋之吭,是为必争之地。
第一、二岛链
闽台沿海的海潮落差较大,在福州一带,落差可达7米,在航海史上,7米的水深是大多数帆船的安全行驶深度,它们乘潮靠岸,顺潮退出,在福建的港湾进退自如,这是其他地方罕见的有利条件。
台湾海峡也有其不利于航海的地方,这就是:每当夏季,经常有台风从太平洋南部北上,这种强热带气旋的风力,常在十二级以上,台风中心经过的地方,海浪滔天,狂风怒吼,大多数船只都因无法抗拒风暴而倾覆。自古以来,台风给台湾海峡的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但是尽管如此,蓝色海洋所展现的无穷的魅力,又使台湾海峡的民众怀着九死无悔的决心,不断地深入到大海的深处,他们是海的儿子,在海洋上得到自由,也在海洋中葬身。
台湾海峡另一个不利于航海的地方是风向问题。我们说过,台湾海峡的季风有其固定的方向,冬春刮东北风,夏秋刮西南风。因此,在台湾海峡一带,最有利的是南北向航行。若是作东西向航行,一年四季多数时间内,船只的航向都是与风向呈90度角,航行比较困难。清代每每将福建渡台船只称为横洋船,其原因在此。明清时从福建到琉球的航行,被称为最艰难的航行之一,因为,去琉球的船大都要在夏季出发,途中要穿过流速较快的太平洋海流,每每遇到台风。更为不堪的是,海风大都来自船的侧舷,航行相当困难。
高雄港
古代中国人将海洋称之为“海”,也称之为“洋”。海是北方人的称呼,洋是南方人的称呼。有人说海,原意为“晦”,大海上,狂风怒号,愁云惨淡,日月昏蒙,所以,称之为海,表示了中国人对海的畏惧。其实,这不过是北方人的观念。南方人将大海称之为洋,它的字根是“羊”,羊在中国人的字典中,是美好的根源,因此,“洋”一辞,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和欢乐与美好相联的,如“喜洋洋”、“洋洋自得”等等。南方人用“洋”字,原是称呼河水冲击而成的小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是种庄稼最好的地方,它是河水荡漾而成,所以称之为“洋气”我们翻开古代的福建地图,常有“大西洋”、“小西洋”之类的称呼,但它不是指海洋的某一区域,而是指某一块小平原。至于古代福建人称呼海洋,则要在洋字前面加一个“水”字,表示这不是称呼陆地,而是称呼海洋,例如“广黑水洋”、“黄水洋”之类的称呼。洋在古代农业民族眼里,它是粮食的来源,也是生命之源,用它称呼海洋,也反映了南方人的观念:海洋是粮食的来源,也是生命之源!所以,自古以来,海洋即是台湾海峡民众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二、闽台的陆地
如果说台湾海峡是闽台区域最低的地方。它的两岸则是逐次升高的台地,在海峡的东岸,是台湾岛的台西平原,从北向南,长达三百多公里,北狭南宽,南部的台南平原约有五千平方公里,北起彰化,南达高雄,有70%的土地被开垦为良田,占全岛耕地的40%,是台湾粮食生产最多的区域,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在台湾海峡的西部,是福建的沿海平原,北起闽江下游的福州,南与广东交界,福建的沿海平原比台湾更为狭窄,较大的有福州平原、莆仙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其中漳州平原面积达平方公里。福建沿海平原虽然不大,但却是福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福建较大的城市——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都分布在沿海。
福建城市分布图
在两条平原的外侧,是两省的丘陵地带,台中丘陵从海拔米渐渐地上升至海拔米,中间有许多肥沃的盆地,是台湾主要农业区之一。台湾最大的城市台北,即坐落在台北盆地。
福建的沿海平原过于狭小,所以,沿海各地主要是丘陵区域,其间河流穿行,在丘陵地带冲积而成许多小盆地,这些盆地的四周是茂密的山地森林,中间河流穿过,河的两岸是宽狭不一的小平原,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可以在山上伐木开矿,在河流行船,在平原种粮,为了防止外敌的入侵,他们还筑起高大的土楼。即使发生改朝换代的战争,也很难影响他们的生活。自唐宋以来,这里的人们聚族而居,形成了答有特点的地方文化。
福建省内河流
越过丘陵地带,便进入了两省的山区,台湾东部的山区以中央山脉为主,从北部贯穿到南部,全长公里,其间高达米以上的高峰连绵不断,所以,有人称中央山脉为台湾的屋脊。中央山脉的西侧为雪山山脉和玉山山脉,其中玉山的主峰高达米,是中国东南的最高峰。台东山区地形起伏过大,交通困难,可种地少。是高山部落的聚集区域。
福建的西部则有二条重要山脉从北向南贯穿福建。位于福建中部的是由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构成的山带,其山峰大都海拔0米以上,连绵不断;位于福建西部的是武夷山脉,这条雄伟的山脉最高处达米,是江西与福建的分水岭,福建大多数河流都发源于武夷山脉。在两条山脉中间,是闽中谷地,这里的山不太高,大多在海拔米以下,谷地中央海拔仪—米,是河谷平原的分布地带。这里的地形类似福建沿海的丘陵地区,山地中间有许多小盆地。这些盆地覆盖着河流带来的腐朽质泥土。土壤极为肥沃,是福建主要的粮食产地。和台湾略有不同的是:台湾的粮食产地是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而福建的粮食产地主要在闽中谷地,而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在沿海。所以,福建历史上的粮食顺河流而下,造就了山海经济大交换。
台湾地形图
总的来看闽台的地理形势,像是一个巨大的盆地,东西两侧是高山与台地,中间是宽达一百第公里的海峡,高山限制了福建与内陆的交通,也妨碍了台湾内地的开发。这是闽台区域形成较强的地域特点的原因。由于台湾海峡两侧是平原,所以、它历来成为闽台的精华地带,在海运发达的时代,台湾海峡是福建及台湾与外部联系的主要通道。这也是造就台湾海峡两岸成为闽台精华的一个原因。
闽台区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山多平原少,其中福建又更为典型。台湾的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3,而福建的山地约占总面积的90%,有人统计,福建的中山(海拔米)与低山(海拔—米)约占全省面积的75%。丘陵(海拔50—米)约占15%,而平原仅有10%。所以,自古以来,福建有“东南山国”之称,是中国东南部山地比例最大的省份。人们常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四川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周围,穿越这部分区域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而福建省无处不是山地,只是沿海有狭小的平原。因此,在历史上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说法。和东南诸省相比,江西、浙江同为东南丘陵区域,但以上二省的盆地多,平原多,以江西省为例,该省山地丘陵面积仅占60%,所以,在历史上,江西与浙江都是中国东南有名的粮仓。而福建则以生产木材闻名,一向是缺粮省份。
闽台的气候温润,北回归线穿越台湾的南部,除了北部山区,多数地区有秋无冬,无霜期长,适于植物生长。由于二省东濒太平洋,且是印度洋上空西风带经过的区域,降水极为丰富,每年春季,印度洋上空的西风带饱含潮湿的水份向华南行进,导致福建与台湾地区常有长达数月的降雨;迄至夏天,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又带来台风雨,解去夏天的暑热。福建山区的降雨量,常常达到毫米以上。
宝岛台湾景色秀丽
气候炎热、降水丰富,加上闽台山地丰厚的土层,使闽台山区到处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对闽台民众来说,它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取之不竭的建材之源与燃料之源,在以木船为主的古代,福建的造船业之所以长久不衰,与建材来源方便是有相当关系的。
由于降水丰富,闽台山地的河流众多,虽然河流短促,但水流量较太,可以通行船只。最大的河流闽江,是一条支流众多的河流,北部的南浦溪起于福建最北部的浦城,而南部的九龙溪,发源于闽西的连城境内,河流经过的地区,几乎占福建省的2/3面积。历史上,闽江构成沿海港口通向内地的通道。其他的晋江、九龙江都扮演了这一角色。不过,福建山区的河流险峻,礁石众多,只能通行小船。台湾的溪流比福建更为短促,通航的意义不太。
总的来说,福建内陆交通不便,沿海可以通达四方,这也是沿海成为闽台精华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