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门口堵”是城市中小学校面临的普遍性交通难题。近日,为高效解决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市南交警对镇江路小学和基隆路小学周边道路交通进行“靶向治理”,盘活了学校周边交通组织,增大了道路通行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拥堵问题,为校园交通安全提供了保障。据了解,两所学校共增设微循环1处、人行道护栏45节,限速30以及禁止鸣笛标志各4面,泰州路和泰州二路更改限时2分钟泊位61个。
学校门口变了“模样”
基隆路小学和镇江路小学均在老城区,师生近余人,每天接送私家车多辆,两处区域道路空间有限,周边停车资源不足,在接送学生时段停车难、秩序乱、通行堵等问题严重影响市民出行体验。特别在接送学生时段,停车难、秩序乱时常导致交通拥堵,引发区域整体交通通行不畅,而且行人与车流混杂,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原先基隆路小学门前的交通状况可不是现在这幅景象。”基隆路小学一学生家长介绍说,一到上下学高峰点,学校门前车流缓慢,接送学生的私家车在路边随意停靠、且停靠时间长,占用部分道路。“现在好了,在市南交警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交通环境通畅了,孩子上下学也安全了。”
交警“望闻问切”开药方
为高效缓解两所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交警市南大队认真组织对小学周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调研,听取学校、学生家长及周边居民呼声,结合片区交通实际,针对性、科学性、精细化制定了交通疏解方案,构建解决学校门前交通拥堵问题的长效机制。
完善设施,确保缓堵措施有效执行。市南交警将镇江路小学学校周边的27个固定泊位变为限时泊位,允许夜间和节假日停放。即满足了周边群众的泊车需求,又充分释放了道路通行能力。新增泰州路人行道护栏45节,将行人和车辆物理隔离,充分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安全。并新增限速标志、网状线、人行横道线、各类标志牌共15个。
左侧停车,快下快走顺畅道路。镇江路小学位于道路左侧,平时接送学生的车辆则在右侧停车。驾驶员下车送学生需要横穿马路,不仅浪费了时间,在车流中横穿又增加了危险。市南大队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后,施行车辆在道路左侧停车的措施。左侧车道设立锥形筒,形成“送娃”专道。学校门前设立志愿者,帮助开门、接学生、关门,引导学生自觉坐在车辆后排左侧。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横穿道路的危险,也节省了驾驶员下车的时间,缓解了学校门前的交通压力。同时,协调临近的停车场、停车泊位等停车资源,允许放学时段接学生车辆临时停放,释放道路空间减轻交通压力。
精准研究,设计交通微循环方案。一是将南平路(上杭路-高雄路)路段调整为南向北单行;将金门路(上杭路-高雄路)路段调整为北向南单行;将福清路(上杭路-高雄路)路段调整南向北单行;将上杭路(南平路-金门路)路段东侧泊位改为限时泊位。二是调整香港中路(高雄路-麦岛路)路段交通组织。压缩路段车道宽度,将香港中路(高雄路-麦岛路)路段东向西渠化为两车道,西向东渠化三车道,优化沿线路口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分担高雄路、基隆路上、放学时段交通需求,缓解道路通行压力。
加强管理,有效疏导交通、规范秩序。市南交警在学校门前关键节点位置安排警力,巡逻警力早于上放学时间提前到达岗位,对非接送时段在临停区域违停车辆进行劝离,并向驾驶员普及学校门前缓堵措施。对经疏导、劝阻仍不按规定执行的车辆,交警部门将通过监控抓拍和现场执法相结合的方式,督促驾驶人合理、规范使用车辆。
据了解,基隆路小学、镇江路小学周边区域治堵方案实施以来,学校周边道路停车难、秩序乱、通行堵问题得到明显改善,道路通行效率明显提升,接送高峰时长缩短15分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下一步,市南交警将不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以提升城市通勤效率为重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