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铁牛于年考古发现之后,集浮桥设计、冶金技术、雕塑艺术为一体的蒲津渡遗址,作为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无价之宝,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当年蒲津渡遗址面向公众开放的时候,我也曾经慕名前往相距并不是很远的山西运城永济市一睹其壮观场景。
目睹这些沉睡在地下千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心灵深处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今年初春疫情形势稍有好转,便驱车再次前往永济市,在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五老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蒲津渡遗址,再次欣赏这一举世罕见的文物珍宝。
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蒲津古渡,是古代黄河三大渡口之一,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时,也在此架设浮桥以通秦、晋。只是当时用竹索连接,多为临时性浮桥,寿命短,而且还不安全。
建造于唐代开元年间的黄河古渡口蒲津渡铁索桥,是由唐玄宗李基隆诏令,兵部尚书张说主持修建的。换竹索为铁索,铸铁牛做地桩,如游龙,似彩虹的铁索浮桥横跨黄河,坚固耐用,使得天堑变通途。
考古发现的牵拉桥的遗物有铁牛、铁人各4尊及铁山、七星铁柱等镇河之物,所用铸铁耗去了唐代当时年铁产量的1/4,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冶铸技术等方面的高度成就。
黄河两岸分别伏卧有4尊铁牛、铁人紧系铁索,连接舟船,建起当时最大的固定式桥梁。在元代初年被烧毁之前的多年,一直是连接秦晋两地的重要通道。
到了明代,又先后4次利用铁牛建桥,直到清代由于黄河改道西移而彻底废弃。上世纪黄河铁牛被湮没,三门峡水库修建后,铁牛被深埋于淤泥之下。
年考古发现并相继发掘出这一轰动于世的黄河大铁牛及其附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