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口城市研究的新拓展
——评《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变迁(—)
邓航玲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
近代以来我国的港口城市,依其地理位置,主要是沿海和沿长江分布。“如果将中国广大内地比作一个巨大的扇面,将国外比作更为巨大的另一个扇面的话,沿海口岸城市就是连接这两个扇面的枢纽。”沿海口岸同沿江口岸一起,构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窗口和辐射源,时时向广大内陆传送着现代化信息。沿海、沿江城市对其辐射区域的经济影响的规模,反映着港口与腹地之间关系的亲密度。港口城市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吸引着其他地区的资源投入;腹地作为物资的主要供应方,其范围的变动和生产结构的变迁同样牵引着城市的发展。二者之间不是单向、静止的,而是一种互动的、双向的关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吴松弟和戴鞍钢两位教授就在历史经济地理中提出“港口—腹地”空间关系的分析模式;在“港口—腹地”体系中,交通、城市和贸易体系成为研究口岸城市和广大腹地的联系环节。张珊珊所著的《近代汉口港与其腹地经济关系变迁(—)》(齐鲁书社,年)一书,就充分运用了“港口—腹地”分析模式。在该书中,作者将侧重点放在了贸易体系方面,主要是通过对汉口对外贸易值的统计分析,厘清汉口的腹地范围及集散体系;以茶叶、桐油为例,探讨“港口—腹地”格局对区域经济变迁的影响;以商品输出为主线,讨论汉口同其他长江流域港口之间的贸易关系;最后在整体上概括和定位汉口与其腹地之间的经济关系变迁情况。一、线面结合,立体而统一首先,需要对“港口”和“腹地”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港口’,指位于我国东部的大连、营口、丹东、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福州、厦门、高雄、基隆、广州、香港等沿海主要港口城市,以及汉口、重庆等长江沿岸的主要港口城市”,“‘腹地’指位于港口城市背后的吞吐货物和集散旅客,以及大机场、铁路和公路交通中心所及的交通范围”。腹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位于港口城市背后,二是客货经由该港运输更加经济合理。腹地一旦基本确立,外部环境如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发生变动,腹地范围和生产结构便会相应变化。以汉口开埠后的茶叶腹地为例,汉口开埠直至抗战前的70年时间内,茶叶贸易经历了迅速增长和完全衰落的过程。随着茶市的兴盛,宁州、祁门和宜昌相应地成为茶叶产销的间接腹地,两湖红茶区则是直接腹地。茶叶贸易衰落后,腹地开始缩减,大部分茶叶改为由上海出口,汉口的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零碎化。那么,港口和腹地之间又是怎么进行互动的呢?作者认为要想探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借助汉口主要的出口货物,即茶叶和桐油。茶叶生产地和销售市场有力证实了港口和腹地之间互动关系。“汉口茶叶,以湖南、湖北、江西北部和安徽的徽州地区为主要来源地”;明清时期两湖地区逐步“形成了向西北销售砖茶、黑茶为主的产区”,五口通商后,广东商人进一步深入到两湖地区采买茶叶,形成了“一南一北的两条线路”。与茶叶贸易不同的是,汉口桐油的来源地一再发生变化。近代早期,桐油贸易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国外出口开始增加,“到了20世纪初,汉口的桐油贸易迅速扩大,七七事变前桐油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物资之一”。其中内销桐油主要来自湖南,销售市场以上海、镇江为主;外销桐油绝大部分来自四川,其次是两湖,销售市场以美国为最大宗。由于汉口地处内陆,很大部分桐油需要转口至上海后才能出口国外,到20世纪30年代桐油甚至变成了直接由上海输出。由此可以看出,汉口同长江流域口岸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变化,此种变化尤为值得重视。在汉口开埠早期(—年)汉口与各港口之间的贸易关系很明显受到了汉口贸易地位的影响。在这一期间,由于受比例最大的土货出口影响,汉口对上海的贸易总值上升,使得汉口与及腹地各港口之间的关系略显紧密。但到了汉口开埠后期(—年),沪、汉之间的关系则出现疏离,长江流域其他港口“先是经历了一个经由汉口转口的阶段”,“此后长江流域的其他港口开始寻求同上海之间的直接贸易,不再经过汉口”。总之,就是汉口在长江航道中的优势丧失,在长江流域甚至是全国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下降,并逐步让位于上海。汉口和其腹地构成了“面”,与港口则构成了“线”。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