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内外学者共论东海海洋文化i自然全媒体

11月1~3日,第七届中国东海(国际)论坛在浙江舟山召开,来自海内外的50多位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东海”主题,就东海海洋文化遗存的研究与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与东亚区域合作发展、海洋文化与旅游、海洋信仰与民俗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

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健人说,多年前朝鲜人崔溥的《漂海录》对大运河古代文化遗存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崔溥笔下的沿途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处境堪忧,由此也更凸显抢救保护的价值。韩国东国大学名誉教授、海洋政策学会副会长尹明喆就韩国京畿湾和浙江地区(舟山)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未来合作作了分析。他认为,舟山与京畿湾同处东中国海,具有东亚地中海的性质,稻作文化的传播从中国东南起源,最早到达韩国京畿湾的金浦地区,两地文化交流频繁,具有广泛合作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

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黄丽生从岛屿看明代东海局势的变迁,认为海洋贸易之利必须在国防安全、内政治理以及和平外交等内外兼顾的愿景和机制下方能实现。黄丽生认为,当今东亚国际社会应以和平交往、互利互信为前提,共同制定合理、安全、平衡的交易机制。

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卞凤奎以基隆庙口夜市为主题,就夜市中所蕴含的文化作了探讨。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黄克己就现代性对普陀山景区游客体验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朱岚涛从空间视角出发探讨了宁波运河与“海上丝路”文化旅游的空间发展模式。

韩国民俗学术团体联合会会长李允先将舟山群岛与日本、韩国的群岛民间信仰场所的周边自然环境进行了比较,列举文学作品中对这些岛屿的描写,提出对岛屿用哲学视角进行分析,以阐释岛屿的二重性。

论坛由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发展研究院、浙江省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会、浙江海洋大学海洋旅游研究所共同承办。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黄家庭

编辑:吴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