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台湾省行政区划的五都台北市新北市高雄

白癜风诊疗指南 http://www.pfbzl999.net/

相信大陆的每一个中小学生,都在学校里听老师描述过宝岛台湾的地理和风光,如美丽的日月潭、巍峨的阿里山、风景如画的太鲁阁、白浪沙滩的澎湖湾等,也从课本中知道了台湾的行政区划,包括台北、基隆、新竹、宜兰、花莲、高雄、金门等25个县市,这些构成了我们对台湾的基本认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这些地理风貌与行政区划也构成了台湾各地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然而,自年12月25日起,这些原有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地理要素被彻底更改了,包括新北市(台北县)、台中市与台中县、台南市与台南县,以及高雄市与高雄县,单独或合并升格为“直辖市”,与原先的台北市一起,并列为台湾的五大都市,合称“五都”,它们彻底改变了台湾的新经济版图。截至年3月,我国台湾省的行政区划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行政管理机构“直辖市”,基隆、新竹市、嘉义市3省辖市,新竹县、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县、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金门、连江县(马祖)13个县。为什么台湾当局要煞费苦心,将原有的行政区划打破,实行县市合并设立“五都”——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新北市呢?

一、区域都市化导致经济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台湾民众一直很羡慕大陆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除了大陆的政治制度优势及政府高效的管理措施外,一些台湾学者把其原因归结为大陆的“区域都市化”,认为大陆的行政区划一般以重点城市为中心,将周围的七八个郊区县纳入其管辖范围,可以向周边区域不断发展,逐渐扩充为城市群,吸引人才、资金、生产力、创意与技能等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空间上不断集中和积聚,最终造就出一些超大型都市圈和经济繁荣地带,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区域,使得这些地区GDP持续数十年保持快速增长。

例如中国经济第一大城市上海,面积.5平方公里,除中心城区外,下辖浦东、闵行、宝山、嘉定、青浦、松江等郊区。自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充分利用自身作为大陆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的优势,不断向外扩展,以维持城市的竞争力,通过土地开发与城市交通建设,不停地将周边的郊区县吸纳进来,城乡交界已经模糊,原本贫穷落后的乡镇逐渐改变面貌,成为都市的一部分。到年底,上海都市圈的人口已增加到多万,不但吸引了全球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进驻浦东新区,其开发潜力还成功吸引到亿美元的外资资金,共同签约打造这个“东方曼哈顿”。

年,上海又将原来的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使得上海市区版图更加扩大。年10月,沪杭高铁开通,连结上海、杭州两大城市最快只需要45分钟,这意味着杭州也正式融入长三角的区域,实现了沪杭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台湾学者认为,当都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需要延伸运输网络,吸纳更广大的腹地资源,否则便无法增长。唯有将都市网络继续向外延伸,超越城市界限,才能重新带来所需,并予以流通循环。每多开拓一段交通路线,人们在空间与时间的经验也会随之改变。不仅人、事、物可以用更快的速度穿越,所经历的距离也更加遥远。而更多人、事、物在都市中流入与流出,在其中循环、混合,也就能提供人们各式各样的机会,进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二、资源和人口集中成为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

为什么“区域都市化”的角色如此重要?年获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认为,一个地方的群众力,包括人才、劳动力、创意与技能等,便是潜在的经济力,是刺激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包括亚太地区的经济逐渐一体化,同一区域内唇齿相依的社会经济发展会呈现出向心聚集的趋势,包括资源和人口的集中,反过来又会促进该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现象不仅出现在大陆,也同样出现在战后先后崛起的日本和韩国。以日本东京为例,每天早上,数百万人风尘仆仆,从东京都外围来到称为“都心”的市中心上班。在白天,新宿、丸之内、日本桥等区域高楼林立、人声鼎沸,是上班族白天活动的据点。到了夜晚,人潮则转移至银座、涩谷、八本木、台场等地,开启夜生活的序幕。

光是东京都内23个区的人口便达到多万人。由于东京都与周边的神奈川县、崎玉县和千叶县已不存任何城乡交界,城市交通、居民建筑与经济版图已连为一体,实际上“一都三县”形成的东京都市圈共容纳了3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城市。人口庞大的东京都市圈,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经济重镇,其GDP超过1.5万亿美元,甚至超过巴西、韩国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当然,人口规模庞大,只是构成超级城市的基本条件,并非等同于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例如印度的孟买或是巴西的圣保罗,虽然都市圈的人口数量也都非常巨大,却并非世界舞台上的强劲角色。

要了解东京都市圈如何发展到今日的规模,其中一个关键词便是“集中”,即作为区域经济的指挥中心,集中控制大量的资源,以金融和专业服务取代了制造业,来领导创新的生产,重建新的社会与经济秩序。

以日本来说,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都市圈,而且还不断往东京移动。国内40%以上的银行贷款集中在东京,资本额超过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近半都将总公司设置在东京。在日本投资的外资企业,约有70%也都选择在东京落脚。

都市要达到“集中”的特征,必须减少交通运输的成本,汇集可利用的资源。以东京都心为中心,以国铁、私铁、地下铁、单轨电车组成的密集网络,使得都市圈在实质上成为一体,紧密相连。例如拥有8个月台、16条线路的新宿车站,平均每日上下车旅客数量便超过万人次,相当于横滨市的人口。

韩国的首尔都市圈也是如此。就人口规模而言,首尔都市圈的人口已达万人,是全世界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都市圈。

从过去半个世纪全世界大都会的发展经验可归纳出城乡融合必然经历“巩固既有都市核心区,边界城镇转型,以及边陲聚落朝特色化发展”的三部曲。从人类的历史来看,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地球上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不仅生活在城市里,而且城市的巨型化还在蔓延,人数不停地增长,持续向高密度的热点集中。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到年,发达国家和地区中86%的人口都将生活在都市之中,这意味着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已经是一个高度“都市化”的世界。台湾“五都”的产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除了体现了“都市化”的重要性外,它也是一项应对未来发展趋势、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措施;甚至有人认为,它将决定台湾今后的命运,攸关下一个十年如何面对中国大陆沿海都市圈兴起的严峻挑战。

三、县市合并有利于城市做大做强

现有的台湾行政区划可追溯至年8月,当时国民党当局将台湾划分为5市16县1局阳明山管理局,年撤消,奠定了现今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经过历年的几次行政区重划,特别是年的重划后,形成了25个县市(包括台北、高雄两个“直辖市”与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和台南5个“省辖市”),49个行政区,个乡镇。

但这种划分产生了区域零碎、资源分散等弊端。不论“直辖市”还是“省辖市”,与县都是平级的,互不辖属,各有自己的市县长和管理机构,彼此独立制订各自的财政预算和发展规划,处于相互竞争状态。

例如原本台湾最大的城市——台北市,全市面积只有平方公里,人口万。显然不仅无法与世界大都市相比,甚至连大陆一些中等城市的规模都不如。台北市拥有大量资金、优秀的人才和雄厚的研发力量,想发展新兴产业,但缺少可开发的土地,市民被连年飙涨的高房价所苦,而周围的台北县拥有大片待开发的土地,但愁于没有钱,无法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因而吸引不来投资者。

有人形象地比喻,台北市与台北县就像是一个鸡蛋的蛋黄和蛋白,台北市属于“蛋黄”,台北县则是“蛋白”。从面积上看,“蛋白”远大于“蛋黄”,但过去台湾当局在资源分配上,大部分都集中在“蛋黄”部分,导致台北县没有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造成台北县与台北市各项设施及人贫富差异不均,用大陆的话说,就是“城乡差别”极大。其实,在台中市与台中县、台南市与台南县,以及高雄市与高雄县之间,也都有类似的“蛋黄”与“蛋白”地区贫富差异不均现象。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台湾现有行政区划(包括城市面积和人口规模)过小,是导致其经济无法与大陆抗衡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外,台湾岛内还存在严重的“南北差距”。远在清末,由于台湾北部地区开发较早,与大陆通商贸易频繁,大陆移民也大多落脚在北部地区,导致台湾岛内北部地区的繁华程度和百姓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南部地区。日据时代,台湾建立的大商贸公司和大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大多设在台北等地。年后,随国民政府迁至台湾的数百万大陆外省移民主要安置在北部地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发展新兴产业也大多布局在北部地区,形成了北部地区以发展金融、商贸及电子、资讯等新兴产业为主,南部县市主要发展农业、观光及重化工业,中部地区发展轻工业的特色格局。这种产业分工导致北部地区无论是经济表现、企业效率、科技指标、生活品质,还是地方GDP产值、当地税收、人均收入、家庭财产、房地产价格等方面均远高于台湾南部县市。例如目前同样品质的房子,台北市的平均价格是高雄市的5倍。

特别是南部地区的传统农渔业县市,如台南、高雄、台东、云林、嘉义、南投、屏东等地,这里靠天吃饭的人很多,收入不稳定,导致人口外移,社区老化。包括老年人、失业者、原住民在内的弱势群体,大多数位于这些传统农渔业县市。根据统计,近10年来,台湾23个县市人口净流出最多的县市都落在东部与中南部,人口净流入增长最多的县市则集中在北台湾。北台湾像大磁铁吸引各地人口,农渔业县市人口持续外流,凸显“城乡差别”与“南北差距”更加恶化。

民进党主政时期,曾提出要缩小“南北差距”,在台湾南部地区修高铁、建捷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由于忽视与大陆开展经贸合作,仅靠这些“政绩工程”根本无法提振经济,结果捷运建成后因乘客少而天天赔钱,开发园区建好后没有厂商入住,港口货物吞吐量日益缩减,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造成包括台南和高雄在内的南部县市日益衰落,与北部地区的贫富差距反而继续加大。

“五都”人口合起来约占台湾岛内总人口的60%以上,其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新北市达到万人,合并之后的大高雄、大台中人口数也都排在台北市前面。尽管与世界上许多人口数量超过万人的超大型都市比起来,它们还只属于中型城市的规模,但所拥有的各类资源和经济实力已比原先有了大幅增长。包括台中县市、台南县市,从普通县市升格为都市后,面积增加了,人口变多了,不仅会给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机遇,对台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应该也有所帮助。

如同美国硅谷、中国大陆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城乡交界逐渐模糊化。中南部“三都”这回通过县市合并,成为同时拥有海、空港运能的大都市,未来将明确扮演中台湾和南台湾定向国际化的节点角色。

总体而言,升格后的每一“都”均有自己的格局和特色,具体来说,各个“都”发展禀赋不同,应该根据条件因地制宜,通过发挥自己的特色,才能起到1+12的效果,为升格后的都会区创造更多机遇。不论是台北市,还是新升格的新北、台中、台南和高雄市,这“五都”要想发展好,都必须积极打“两岸牌”。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发展旅游观光,这均与两岸未来经贸关系如何进一步发展息息相关。未来“五都”执政者应不止于市政建设,还要对两岸互动的强化,做一些积极贡献。

四、统一台湾后的台湾是否应该继续保留五都吗?

前段时间,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我国台湾省的文章《关于我国台湾省行政区划体制现状及解放台湾后行政区划设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在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统一台湾后的行政区划调整四个设想方案,其中有一个方案就是继续保留五都:

第一个方案是设立“台湾特别行政区”,这个方案是在和平统一后的台湾行政区划,也就是参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模式设立的;第二个方案是将目前台湾省设置为一个台湾省和一个台北直辖市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武统背景下的模式;第三个方案是设立一个台湾省模式,也就是不将台湾省做任何分割,整体设立为一个省,那么这种模式下就能够保留现有的“五都”;第四个方案设立“台湾生产建设兵团”。那么,各位网友您觉得哪个设想方案更合理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