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是我国的宝岛,与福建省隔海相望,但自从老蒋败退台湾省之后,一水之隔的台湾省成为很多人的乡愁,虽然现在开放了自由行,很多人都可以去台湾省旅游,感受宝岛台湾的不同风情,然而自由行开放前的台湾省是怎么样的呢?尤其是经济起飞前后的五六十年代。
其实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省其实和大陆的小县城差不多,从曾经的照片中可以看出街头其实都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五十年代时期五十年代时期,台湾省的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虽然开始承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但还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的台湾省街头变化并不是很多,基本和同时期的大陆县城的格局一样。
台北街头(年)
台北街头(年)
街头都是青砖红瓦(年)
鸟瞰台北中山北路(年)
台北市中山区中山北路三段(年)
台北街头人力三轮车(年)
台北街道(年)
台北中正路,即现在的忠孝西路(年)
台北的普通民居(年)
台北联合大厦前(50年代)
台北市重庆南路的街景(50年代)
台北居民楼(年)
外籍住宅(年)
街头正对着镜头的民众(年)
杂货店
台湾省原住民(50年代)
游玩的孩子(50年代)
运行的公交车(年)
搭着帐篷的马戏团(年)
休闲的游泳池(年)
晒稻谷的台湾省农民(年)
田地插秧(年)
农田耕地(年)
基隆港(年)
高雄港休息的工人(50年代)
嘉义市的街道(年)
淡水的渔船
台湾省的乡村
底层民众
五十年代时期台大是台湾唯一的大学,虽然地位如此,但是没什么突出的地方,基础设施少的可怜,除了之前的几栋建筑之外,还有新建的四排平房当做临时教室,制定的教科书也没有,都是教授们自己编印,很多人都是艰难的完成四年的大学生活。
除此之外,当时的大学士普遍的现象就是穷困两字,主要吃的就是青菜和豆腐,星期五倒是可以加点肉作为加餐,衣服也是统一的样式,大小不一,甚至宿舍方面都不行。
五十年代吃饭的女大学生
吃饭前后
运动场
大学课堂
六十年代时期到了六十年代,台湾省开始推行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加上美国、日本的投资,台湾省的经济突飞猛进,工业的发展逐渐超过农业,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截止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台湾省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发展后,台湾省的街头也出现诸多的变化,娱乐性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飞机上鸟瞰台北(60年代初)
60年代初的台北市只有松山机场一个国际机场,此时的台北市因为经济的发展,不断的修路和建筑,图中正在修建的是承德路,不过虽然路修的很多,但是当时大部分的出行还是以自行车为主,汽车比较少,值得一提的是,台北市很多路的命名都是大陆的城市名。
台北街头(年)
台北街头,大楼逐渐多了起来(年)
台北南京路街道,可以看出不少广告牌(年)
街头等待接活的三轮车主(60年代)
商铺林立的台北一条街道(60年代)
台北市街头(年)
中华商场是台北市年开始修建的商城,年正式落成,共八座,由北向南按照“八德”命名,分别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也是60年代和70年代时期台北市最为兴盛的商业区,也是当时游客最爱来的地方,不过80年代后中华商场开始没落,到年彻底拆除,现在只能从照片里看看当时的繁华了。
中华商场落成(年)
兴盛的中华商城
60年代末的台北市汉口街与重庆南路口
街头的女生校服,这是当时台湾省最为普遍的被称为军训服的校服
台北街头的松下电器
工地上的台湾民工
台中车站(年)
台中公园始建于日据时期,年开始修建,也是台中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园,园中有一个湖心亭,也是来这里必去的地方之一,如今被台中市列为市定古迹,常常做为元宵节台中灯会的举办地点。
台中公园(年)
年在台湾省上映的电影《:霹雳弹》
年的大厦
台球厅前(年)
机车上的全家福(年)
club36俱乐部,估摸着是个酒吧或者台球俱乐部吧(年)
清泉岗空军基地附近,为美国大兵做生意(年)
台中市某酒吧(年)
在街头的牛车(年)
年成立的高雄园区,这是全球第一个加工出口区
60年代台湾普通人的生活不过对于经济上面的数字,大家更看重的还是普通人的生活,当时的乡村底层的台湾民众生活过的依旧艰苦,为了生存日夜操劳,甚至劳动的时候都得带着孩子,如果孩子很多,照顾不过来,就得交给阿嬷照顾,也就是奶奶,下面一组照片都是台湾省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
乡村的孩子们
金门一所小学高年级女生正在上课
家境贫寒辍学工作的孩子
帮助家里摆摊的孩子
表演歌仔戏的母女
阿嬷照顾孙子
背着孩子在缝纫机厂工作的母亲
矿工家庭母亲
以上就是台湾省五六十年代的照片,如果不说是台湾省光看照片,其实很多和当时的大陆一样,尤其是福建省的县城,毕竟台湾省是我们血浓于水的同胞,根是永远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