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后历时年。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大清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短暂的辉煌之后,开始日落西山,走上了沉沦之路。尤其到了后满清时代,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彻底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从历史演变来看,满清的灭亡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历史上几个久远的朝代也都未能打破“年”的魔咒,但如果仔细梳理的话就会发现,满清的灭亡更像是一种咎由自取的结果,单是一个“腐败”就将这艘老战船侵蚀的千疮百孔。虽然腐败在封建社会一直都存在,却没有哪个朝代像满清这样,即便面临“亡国”的风险也始终不愿改变(也许,已经无法改变了吧)。
后满清时代的腐败到底有多严重?两场战争就可以看得无比清晰:一场是甲午战争,一场是镇南关大捷。虽然年代不同,过程不同,但最终结果却完全一样,那就是——认输!
甲午战争
黄治军老师曾说“党争掐死了北洋水师”,但在甲午战争中,被“掐死”的又何止一个北洋水师呢。北洋水师覆灭后,刘坤一替代了李鸿章的指挥权,包括他在内的诸多将领都要求采取“持久战”拖跨日本,但是,这一战略性的提议却遭到慈禧的否决,为什么?因为万一真的拖垮了日本,不正好说明慈禧和李鸿章无能吗?在慈禧眼里,日本败退事小,但如果威胁到了慈禧掌权的政治格局,那就坚决不行,因此,也不管什么割地、什么赔款、什么丧权、什么辱国,保住自己手中的权力才是当务之急。于是,甲午战争就被草草结束了。很多人认为是北洋水师的覆灭造成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其实,内在原因要复杂得多,一个北洋水师虽然重要,但还真不足以让大清臣服
当然了,甲午战争是在的大清屡战屡败的情况下签约的,起码能让人产生“大清被逼无奈”的错觉,但“镇南关大捷”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收场,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发生在年,是老将冯子材领衔的中国军民,为了抵抗法国侵略者而创造的一场胜利。
年,法国军队进攻越南,并强迫越南订立了《顺化条约》,表面上是为了让越南脱离大清藩属国的地位,实际上,让越南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由于越南在历史上向来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因此,大清决定派兵到越南征讨法国军队。可是,清兵却被法军打的溃不成军,不得不撤回国内,而法国不但趁势攻入广西,还企图强占台湾基隆,结果在基隆遭到刘铭传的坚决抵抗,最后垂头丧气离开。旋即又寻衅滋事,挑起了“马尾海战”,并几乎全歼了福建水师。中法正式开战
光绪十一年,法国占领了广西和越南之间的重要门户——镇南关,法军统帅还叫嚣要全面占领广西。此时奉命镇守在此的是67岁的老将冯子材,他手下的军队以“粤军”为主,这些人受鸦片战争的影响最深,抵制外来侵略者的决心也最强。后来,冯子材又接纳了从越南败退回来的清兵,一时间,法军也不敢贸然进攻,还退到了关外30里的文渊城,而冯子材则带领大家在关内十里的关前隘修筑防御工事,双方陷入对峙。
关前隘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两旁是高山,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易守难攻。冯子材率领军民在隘口前抢修了一道三里多长的长墙,把东西两岭围在墙内;在墙外还挖了长壕,使敌人不易接近。在山岭险要处构筑炮台,居高临下,准备随时轰击来犯的敌人。
防御工事完成的同时,冯子材也将让王孝琪、苏元春、王德榜等多位将领驻守各个险要关口,并特别嘱咐大家要相互策应。
法军听说冯子材在关前隘有了充分的备战准备,就企图偷袭镇南关西边的芄封和龙州,然后前后夹击冯子材。冯子材早就算好法军的这一阴谋,派出一支队伍途中阻扰,法军没能得逞,只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镇南关。
经过多日准备之后,法军集中兵力趁着大雾开始扑向关前隘,一路攻炮台,一路攻长墙。法军依靠大炮占领了炮台,还对城墙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同时,占领炮台的法军也调转炮口,配合法军的进攻。主将冯子材镇守长墙,他身先士卒,多次打退法军的进攻。这时,王孝琪也率人赶来支援,一时间,难分胜负。
驻守在关东的王德榜听到长墙这边激烈的炮声,就按照事先部署的计划,开始率军攻打文渊城,这切断了镇南关法军的军备供应。文渊城的法军多次强攻,都被王德榜死死压制,打了回去。由于没有后援的弹药的支持,镇南关的战局更加激烈。法军想要尽快拿下前隘防线,而冯子材也想歼灭法军,双方多次发生肉搏。白发苍苍的冯子材带着两个儿子冲锋在前,这极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各个奋不顾身。冯子材组织了6次冲锋才夺回被法军占领的炮台。有了炮台的协助,法军开始溃退
溃退后的法军并没有放弃,还企图纠集力量再次反扑,可这时,镇南关方圆附近的百姓却纷纷加入了战团,并配合清军将法军包围。最后法军统帅尼格还是拼命才撕开一个缺口,向文渊城逃去。冯子材趁胜追击,并一鼓作气夺回了文渊、谅山、谷松、屯梅,直逼北宁。北宁两万余名越南民众也趁机起义,打着“冯”的旗号与法军展开周旋。等清军追上来时,北宁的法国军队一哄而散,开始向郎甲一带逃去。
这就是镇南关大捷。
可能我们在叙说的时候轻描淡写,但是,镇南关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夺回来的。由于武器上的落后,镇南关大捷中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军民的伤亡人数在人左右,而法军却不到人,这显然是“惨胜”。现在很多人质疑镇南关“大捷”的真实性,其实,设身处地想一下,在那样一个时代,能把战争打成这样也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代价太大了,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诋毁这样的历史
尾话
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边疆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的战果却被遗弃。是年六月,在英国的调停下,大清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条约重新确认了年中法与越南之间签订的《第二次顺化条约》。其结果就是:越南脱离了中国,成为法国属地,中国从此失去了越南宗主国的地位!因此,镇南关一战也成为后满清时代最尴尬的一场“大捷”:法军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泱泱中华从来不缺热血儿男,在列强的每一次入侵中都能涌现一大批这样的人物,他们对大清、对中国有着无比的忠诚,但是,在那样一个腐朽不堪的政权之下,他们的忠诚反而成了“另类”,得不到尊重、得不到认可,他们甚至到最后会对捍卫的理念产生迷茫,最后变成一种麻木。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也许,这才是大清灭亡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