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历史沿革第三十八期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鸦片战争

浙东之战

(一)浙东之战是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清朝政府军与英国侵略军的一次战役,清朝军队于年月10日至4月14日展开战役,在浙江东部的定海(今舟山市)、镇海(今属宁波)和宁波等三地出兵,计划夺回被英军占领的城市,但最终以清朝军队的失败而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内阁于年三月将义律召回,改派璞鼎查为全权代表,继续扩大鸦片战争。七月初五璞鼎查同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率领舰队驶离香港北上,于八月初抵达舟山海面,年8月26日侵占福建厦门、鼓浪屿后除留少量兵力守据外大部英军进窥浙东。年9月2日英舰船1艘载陆军余人驶抵浙江舟山海面,企图重占定海。定海位于舟山岛西南部,三面环山,南临大海,于年7月曾被英军占领。年2月英军撤走后清廷即令总兵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率军人进驻,三总兵积极备战、整训军队,并于城郊山岭加筑炮台土城、增设炮位、分段防守。年10月1日英舰及岛上炮兵轰击定海前沿阵地,步兵分两路登陆,左纵队人进攻竹山门和晓峰岭,右纵队人攻击城南土城。三总兵督部顽强抗击,最后相继阵亡,定海再次陷落。清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英勇战死,史称“定海三总兵”。

(二)英军再占定海后继取镇海,镇海位于甬江海口,东濒江,北临海。招宝山雄踞城东北,与东岸的金鸡山相对峙,山上筑有炮台等工事,安炮门,由钦差大臣裕谦统清军人驻守。10月10日晨英军在舰炮火力掩护下分三路发起进攻,中央纵队人从金鸡山麓登陆,左纵队余人绕金鸡山侧后登陆,实施两面夹击。清总兵谢朝恩率部人顽强抗击,大部阵亡,阵地失守,谢朝恩战死。右纵队余人则从招宝山登陆攻西岸,浙江提督余步云率军千余不战而逃。英军占领招宝山后居高临下,俯击镇海城。裕谦督军千余誓死抵抗,战至下午兵败城陷,裕谦自尽殉国。年10月1日英舰船8艘载兵余人溯甬江直犯宁波,余步云等弃城而逃,宁波亦陷。浙东三城陷落后清廷任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督办军务,并从各省调兵增援。年月上旬各省援军陆续抵达,奕经认为兵力以厚,遂决定实施水陆反攻,企图一举收复三城。年2月奕经等人抵达杭州,从各地抽调的援军也陆续赶赴浙东前线。当奕经路过杭州西湖关帝庙时去求了一签,这支签上写道:“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奕经百思不得其解。三天后哈克里和阿木穰率藏族援军抵达,藏军皆身穿虎皮装饰,恰巧正好与签中的“虎”字相应,遂恍然大悟。

(三)认为只要按签上所示让两支戴着虎皮帽的藏兵打头阵,定可保清军旗开得胜。同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奕经将进攻的时间选在年月10日四更时分,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时是因为这天是难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时。他又任命属虎的总兵段永福为大将,这样就凑足“五虎”。“羊”即指洋人,因此这次反攻也被称作“五虎扑羊”之计。清朝各省援兵到齐后浙东清军已达万余,另有乡勇2万余人。奕经等认为兵力已厚,决定采取明攻暗袭、同时并举的方针,调动兵力大举反攻、定海、镇海、宁波三城。具体部署是水路(东路)以乍浦为基地陆续渡海,潜赴舟山各岛及定海城内外预为埋伏,候期举动。陆路(南路)分为两支,一支集结在慈溪西南15公里的大隐山,准备进攻宁波;另一支集结在慈溪西门外的大宝山,准备进攻镇海。英军通过间谍了解到清军的企图,提前做好迎战准备。年月10日反攻宁波的清军抵达宁波城下,阿木穰率领的百余名藏族士兵负责攻打西门。他们很快得到预伏在城内的“精壮”的内应配合,擒杀南门英军哨兵,破坏架在城上的火炮。后续清军纷纷涌入城内,清军攻入城后直奔英军宁波指挥官居住的府署。但府署“门坚墙高”无法攀登,此时英军开门冲出用火枪齐射,将手拿火绳枪或长矛的清军打退到狭窄的街道里。

(四)紧接着又有部分英军爬上临街的屋顶,向拥挤在街心的进攻部队发射火箭。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英军调来大炮,对着在街心拥挤的清军进攻部队开炮,炮弹准确的打入清军阵中,一时尸体堆积如山。惨烈的死亡迫使入城的清兵蜂拥退逃,首批攻入城内的阿木穰以下共死一百人藏兵。年月10日夜反攻定海的清军在刘天保率领下向镇海进攻,抵达城下后英军列队而出后枪炮齐发,清兵持长矛和弓箭接战,无一人携带鸟枪者而势遂不支,败退退至十里亭。第二回合刘天保与“前锋策应凌长星合兵复进,时天尚未明清兵在黑暗中以多鸟枪乱击,然终不敌英军炮火之猛烈,英军复以火箭来射,清军败退。金川土守备哈克里带领臧军攻夺招宝山炮台,双方激战正酣之时一艘英国军舰剪江而至用炮仰击,哈克里遂不支而退下山麓,其他各路清军进攻部队也在英国军队猛烈的炮火下纷纷溃退。年月15日英军从宁波出动近人,分乘艘武装轮船和舢板数十只,自宁波逆江而上向清军集结地大宝山反扑。中午又有四五百人在大西坝登岸进犯慈溪大宝山,另一路从前江驶入长亭口,在彭山浦登陆夹击宝山。朱贵率领余名清兵抵抗,战斗中朱贵、哈克里、索文茂等均力战而死,全军尽灭。

(五)奕经在进行陆地反击同时还特命张应云特备火攻船去烧夷船,每船用桐油二百斤、硝磺四十斤、草柴三十担,联五船为一排,期于潮退时连樯并进。一船火起,五船并发,围绕夷船,付之一炬。并命城内伏勇、城外正兵,均以船上火起为号,奋力开仗。但在宁波之战中黄泰攻南门时因迟迟未见船上火起,坐失战机。年10月1日英军攻陷宁波,年月10日清协办大学士奕经率兵仓促反攻宁波。清军进入宁波城后遭英军猛烈夹击,死伤过半,仓皇退出。英军乘机向宁波溯河而上,攻陷慈溪大宝山,清军大败而逃。县丞李维镛等帅火攻船只从李渡结队出江,时将二鼓东南风陡作,夜潮方涨,船不能顺流而下。船勇又畏慎夷炮,不敢驶近夷船,相距十余里火已先发。时同知舒恭受帅火攻船只,甫行至樟(庄)市小港,了见火起遂亦举发。夷人惊起驾船来扑,两路乡勇逃窜一空。故火攻船用不及十之三四,其余均被英夷劫去。夜晚英军发起反击,反以缴获的火船将清军沿江营寨纵火烧毁。清军在浙东的反击作战行动,一路攻击宁波因遭英军阻击而撤出战斗;另一路攻镇江失败,未能入城;而夜袭定海的水上一路因风潮不顺而延期。三路进攻均遭失败,英军趁势反攻,清军败退撤往绍兴、杭州。浙东之战的战败使清朝政府无心再战,决意妥协求和。

吴淞之战

(一)英国政府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而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来华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年9月0日至年月11日英军分遣舰队还多次对台湾进行侵犯,由于守军准备充分且战术巧妙,取得整个战争中罕见的胜利,仅俘获英军就有人。台湾抗英斗争是鸦片战争中战役之一,厦门失守后台湾兵备道姚营和总兵达洪阿召募乡勇、水勇、屯丁0余名,多次击退英军。年英军舰抵台湾鹿尔门外洋,被姚营、达洪阿率众击退。年9月英军在侵袭闽、浙沿海同时又侵扰台湾,9月11日一艘英舰侵入鸡笼(今基隆),台湾守军在群众协助下奋起抗击,英舰桅折索断后狼狈退出,最终触礁沉没。此战斗击毙英军2人,俘1人,缴获大炮10门。次年2月20日英一艘军舰驶入淡水、彰化之间大安港。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英军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鉴逃走后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吴淞的失利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自闻乍浦、吴淞不守,认为汉人通敌,纵兵杀害汉人。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英海陆军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并巩固吴淞之战后封堵长江出海口的战果。

(二)吴淞之战是鸦片战争中的战役之一,年6月1日英国军舰三十余艘侵入长江口迫近吴淤,清两江总督牛鉴派人向英军求和,提督陈化成坚持抗战。16日拂晓英舰向吴淞炮台进攻,陈化成下令开炮,击伤英舰多艘。因牛鉴从宝山溃逃,英军登陆,陈化成孤军奋战,和所部官兵英勇战死。位于江苏宝山县境黄浦江与吴淞江汇入长江的出口处是保卫上海和长江门户的首要阵地,东西两岸筑有炮台共安炮余门,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由江南提督陈化成驻守。由江南提督陈化成等率余人驻守西炮台迎战。他在前任两江总督裕谦的支持下积极备战,大力加强吴淞阵地防御。从吴淞镇到宝山县城六七里长的江岸上共筑土塘26座,既可御敌又能藏身,俨如一道长城。共安炮门,统称西炮台,由陈化成亲率苏松镇总兵周世荣部人防守。在吴淞口的东岸筑有一略成圆形的炮台,共安炮27门,统称为东炮台,由署理川沙营参将崔吉瑞带兵0人防守。击伤敌舰4艘,毙伤数十人,正当炮战激烈之际驻宝山县城的两江总督牛鉴和防守西炮台侧后的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弃阵逃走。

(三)在东、西炮台之后另有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带兵人防守宝山县城西北的沙背,以防英军迂回包抄。守军前后受敌导致大部阵亡,陈化成壮烈殉国。英军从小沙背和蕰藻浜登陆,西炮台失陷,英军继占宝山和东炮台。两江总督牛鉴带兵人防守宝山县城以为后援,陈化成亲临校场,指挥士兵操练演习,并经常对士兵进行爱国教育。他说:“人莫不有一死,为国而死,死亦何妨。我无畏死之心,则贼无不灭矣。”陈化成在吴淞深得将士敬佩拥戴,连侵略者也畏其威名,有所谓不怕江南百万兵,只怕江南陈化成。年6月16日晨在经历年5月18日中英乍浦之战后英军以军舰7艘、轮船5艘(共载炮余门)及陆军两团分攻东、西土塘及江面清军船只,炮击东、西炮台,掩护步兵在吴淞镇四周登陆。乍浦之战是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清朝军民抗击英国军队入侵的一次作战。乍浦之战发生于年5月,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远征军为控制长江、封锁京杭大运河、截断漕运、进攻清朝海防重镇乍浦同清军进行的一场战役。乍浦之战虽然清军失败,但中国军民表现出的英勇作战、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使英国军人钦佩。浙江乍浦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要塞,扼守江浙咽喉,集镇虽不大但地位形式极为重要。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军在骚扰粤、闽、浙东以后,为进一步发动扬子江战役决定先攻乍浦,以摧毁中国清朝军队要塞。

(四)英军集结大批兵力,包括战舰七艘、装甲火轮四艘、运输船及舢板船数十艘,装载大炮数百门、士兵数千名准备进攻乍浦。年5月18日英军大规模侵犯乍浦,英国侵略军分兵三路,在大炮掩护下分别从三处登陆。乍浦清朝守军不足,武器装备极为落后,大部分士兵使用大刀、长矛、弓箭,双方力量对比十分不利于清军。英军登陆后向驻守在各处的清军发起进攻,清军各部各自为战,扼守险峰要隘奋力抵抗。平湖籍把总韩大荣、左邻隆福和骁骑校伊勒哈图等清军将领带兵血战,最终殉国。乍浦军民受伤者多挥刀自刎不降,乍浦城破后英军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乍浦军民依然顽强抵抗,砍杀敌人。年5月28日英军将乍浦虏掠一空后纵火毁城,上船离去,乍浦之战结束。这场战役最终以英国军队获胜告终,通过这场战役英国远征军成功打开从长江进入中国内地的突破口,为清朝最终战败埋下伏笔。年4月英国从印度派来的援军大小舰船余艘,载有陆军万余人,陆续到达中国。年6月英国舰队来到长江口,准备大举进犯。陈化成和全体官兵都表示同侵略者决一死战,6月8日英舰27艘陆续集结在长江口外的鸡骨礁附近,并闯入吴淞口内测量水道。

(四)五月初八清晨6时英舰分批驶入沿江向吴淞进犯,未等敌舰全部泊定的陈化成亲自指挥西炮台最先开炮击敌。战斗达两个半小时,英军旗舰“皋华丽”号及其它各舰被击中多次,死伤20余人,英军感到这是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最厉害。炮战自清晨至中午陈化成一直出帐挥旗发炮与敌军对击,但守小沙背的王志元按兵不动,守东炮台的崔吉瑞则作壁上观而不发炮。而牛鉴见炮战初胜竟大摆仪仗,耀武扬威,前来观战。英军发现后一阵炮轰,牛鉴十分惊恐,急檄陈化成退兵,陈化成不从,牛鉴溃逃太仓。英舰炮火并力轰击西炮台,周世荣贪生怕死,劝陈化成撤兵,陈化成拔剑怒斥:“向谓尔诚,荐拔若是,今尔负我,以至负国。”周世荣顾自逃命。陈化成带领亲兵数十人坚守孤立无援的西炮台阵地,他操炮发射,连发数十炮。炮震手伤,血流至胫,还坚持指挥抬枪队、鸟枪队向登岸侵略军射击。登陆英军大队蜂拥而至,他身中7弹不能支,血流如注。6月16日天刚亮英舰蜂拥而来猛攻炮台,大炮不停乱轰。硝烟弥漫,烈焰腾腾,弹片横飞。

(五)战争最激烈时陈化成亲自上前开炮,把冲在最前面的一艘敌舰打沉,炮战连续进行两个多小时,共击沉、击伤敌舰四艘。打死、打伤侵略者乱成一团时驻守宝山的两江总督牛被敌人的炮弹吓得临阵逃脱,引起全军大乱,敌军趁机从宝山一带登陆,使陈化成腹背受敌。在这危机时刻部将请陈化成迅速撤离炮台,陈化成仰望青天并豪迈地说:“奉命卸贼,有进无退,我将以死报国。”他拔出佩刀带领士兵与爬上炮台的敌人肉搏,搏斗中陈化成多处负伤,鲜血染红战袍。在杀退几个敌人,陈化成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在炮台上,最后和所部官兵8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西炮台失守。东炮台守军溃散,宝山未战而失。年6月19日英军水陆两路进犯上海县城,上海县城守军望风而逃,英军未遇抵挡占领上海县城。英军占领苏松太道道台衙门和上海县衙门,将司令部设在城隍庙。英军在上海县城大肆抢掠,豫园亦遭到严峻破坏。英军于年6月2日勒索赎城费50万元后方才离开上海县城,然后直逼南京,英军于年8月29日迫使清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靖江保卫战

(一)年7月21日英军使用1.2万余人、76艘战舰、门炮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蒙古八旗兵巷战。清军全军覆没,海龄自杀,而英军死人。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赞扬镇江守军英勇抵抗侵略的英雄气概:“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收军事占领。英军直逼南京,清廷处于不利位置。年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南京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在谈判期间由于英军的恶行引发地方性的靖江保卫战,侵略者死伤1人后败退。靖江保卫战是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役,年8月1日清政府与英军签订《南京条约》期间驻在江阴的英军后援部队为向前方提供食品,从黄田港渡江前往靖江。英军将船停在东双港(即现在的膨蜞港西扒灰桥),对居民大肆掳掠后乘船离去。8月14日又有十余名英军驾船而来,登岸后大肆掠夺、行凶,廪生倪希贤先人去世,棺柩停放家中。英国兵以为内有财宝,劈棺戮尸。又有老中医鲍星照乘轿出诊,被英国兵割去双耳,流血过多而死。

(二)之后英军又进入靖江县城,杀伤居民数人,城中百姓怒不可遏。在“杀鬼”声中准备关闭城门攻击英军,英国兵见势不妙遂返身呼啸出城,将正在关闭城门的百姓杀死多人。其中有一名英国兵迷失道路,误走到东城根,被城头一名叫“恍恍儿”的童子用砖石砸倒,附近居民荷锄赶来将英国兵打死。与此同时城外的百姓也正在追击逃跑的英军,用乱石击伤数名“黑夷”(印度兵),至此英军登船遁去。虽然赶走英军但众人料到以后必有大队英军前来报复,知县杨凤翮于当晚召集属下官员与地方士绅商议对策,典史王善翔等人认为靖江区区小县和英国人争锋无异以卵击石,况且两江总督已下令沿江撤防而不予抵抗。因此主张将“恍恍儿”绑交英军,听凭斩杀泄愤,而以乡绅陈凤喈为首的地方绅士多主张“背城一战”,经激烈辩论知县最终采纳地方绅士意见下令整顿战备。当时的靖江正式驻军仅有城守营和水师营数百人,最高级别的军官不过是一名守备,火器只有抬枪数十支。知县杨凤翮于是下令招募乡勇丁壮,当夜募得三百余人,另外衙门中的皂隶马快也全部出动。在招募人员的同时筹饷工作也在进行,除借用的修城余款外,以文生陈立基倡首各界纷纷解囊输捐。

(三)战备工作忙了一夜,直至第二天凌晨才基本结束。8月15日黎明杨知县、城守营守备王武滔、乡绅陈凤喈等集合兵勇丁壮。明纪律、悬赏格,首先以钱1.5万文赏给前一天杀敌有功之人,接着发给兵勇每人文饷钱。一切安排妥当后英军果然如期而至,上午10时三艘英国船鼓帆而来,停泊在南关外。知县的侄儿杨奠山素有膂力,被命督率丁壮御敌,乡绅陈凤喈与守备王武滔赶至南门外布置军事,把总马廷栋等随往。此时杨奠山已与水师营头领何鼎勋率兵先到江边圩口,附近群众约有千人赶来助战,军民声势甚壮。英船泊定后开始抬炮上岸,水师头领何鼎勋因敌未定请命先出击,王守备随即下令开火。水师官兵用抬枪击敌,击毙数名英兵。英军随后开炮还击,因距离过近仅有1颗14磅炮弹落入圩岸内,其余均射入城中。当地居民齐伏圩下,无一人受伤。此时城内居民数千人登上城头为前方军民呐喊助威,声如雷动让士气更壮。清军和英军如此相持近2小时后适西风大发,潮水骤落,敌船不能靠岸。恰在此时水师营士兵肖凤书用抬枪击中1艘英船上的火药桶,顿时火起,全船着火,尽行焚毁。英国兵纷纷落水,当即被击毙八名、伤五名,英军大为惊恐。此时忽又大雨倾盆,守城军民士气更旺,英军幸存两船仓惶逃去。此战为鸦片战争中唯一依靠群众力量取得全胜的战斗,但《南京条约》签订不久杨凤翮便接到两江总督牛鉴的手令,以“大胆滋事”的罪名被撤职。

南京条约

(一)《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约于年8月29日由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南京条约》共十三款,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年7月22日、10月8日耆英与璞鼎查又先后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和细则,将协定关税和租界制度予以落实,并使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益。《南京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犯中国的主权,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加速清王朝的衰亡。

(二)公行制度又称“广州贸易制度”,是清政府基于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它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公行亦称官行,是鸦片战争前官方特许的经管对外贸易商人的同行组织,也是专办外洋商船来广州贸易的组织,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成立于年,它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也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中介,既有商业职能又有外交政治职能。年中英《南京条约》订立后分局相关条约而撤销,如派驻领事、关税税率、通商等。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前期中国满清王朝已处于衰乱中,各民族、各阶层间(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白莲教、天地会先后起事。在政治上清廷仍维持君主专制制度,多磕头少说话成为官场的金科玉律。吏治腐败,贪污成风,财政支绌。在经济上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破产、流亡。资本主义萌芽处于缓慢发展中,而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着的自然经济,仍有力地抵抗着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在对外贸易和交往上清政府除几度设置“公行”(即所谓“广州十三行”)专责管理对外贸易事宜外,自乾隆年间对西方国家仅开放广州作为沿海通商口岸(一口通商)。同时中外民事(例如“商欠”)、刑事纠纷层出不穷,争端逐渐扩大。

(三)十七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逐渐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制、政党政治)、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其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大批的新企业、雄厚的资金、广大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强国,并在此基础上发生工业革命。对外急于开拓更大市场和获取更多工业原料的英国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4年侵占新加坡、侵入缅甸,年威胁伊朗订立不平等条约,年发动对阿富汗的战争等等。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更采取鸦片贸易的手段。围绕外交和贸易问题时中英双方也有过若干接触,然而无论是马戛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的访清,还是鸦片战争前夕律劳卑与卢坤、义律与邓廷桢的交涉,都因种种原因而没能取得成果。年6月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史称“鸦片战争”。英军攻占定海,北上天津。清廷恐惧,派琦善与义律和谈。和谈期间英军突袭并攻占大角、沙角炮台,迫使琦善与之初步达成《穿鼻草约》(约定对英赔款六百万元等),后又攻占香港岛。道光帝因沙角之战而愈加震怒,于年1月27日下令对英宣战,继而得知香港被攻占,又下令加派奕山为剿逆将军增兵广州,否认《穿鼻草约》。

(四)然而英军在虎门之战、广州之战中均获得胜利,于是奕山又与英方达成《广州和约》,仍是对英赔款六百万元(另赔偿夷馆损失三十万元)作为“赎城费”。并对道光帝加以欺瞒,宣称是行商累积的欠款,企图敷衍了事。尽管如此但英方仍蓄意扩大战争与战果,在巴麦尊等人的推动下年4月0日英国内阁否认草约,并以璞鼎查替换义律。英军再度北上,先后攻陷厦门、定海(第二次攻陷)、镇海、宁波。年(英军击败奕经的反攻,浙江巡抚刘韵珂见事不可为,请求派遣与英方有过交涉的伊里布前赴浙江。道光帝迫于无奈,派遣耆英担任杭州将军,伊里布随往。5月18日得到增援的英军又攻陷乍浦,继而于6月16日攻陷吴淞,7月21日攻占镇江,以切断京杭大运河。8月4日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英军到达南京后两江总督牛鉴向英军求和,8月8日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首先到达,派其仆人张喜两度前往英方军舰会晤翻译马儒翰。钦差大臣耆英到达后璞鼎查曾限期于8月14日议定和约,否则开炮攻城。双方共在静海寺内议约四次,也曾在上江考棚等处议和。8月17日江宁布政使黄恩彤与马儒翰商定条约内容,8月22日道光帝全部允许。

(五)谈判过程中耆英等人屈从英方要求没有进行反驳,关于鸦片问题时璞鼎查曾劝说中方代表,由中国停止禁烟政策,并可对进口鸦片征税。对此黄恩彤提出日后再议,这是因为黄恩彤、耆英等预料到道光帝为了颜面不会正式弛禁,不如置之不问。从开始议约到正式签约前耆英、伊里布、牛鉴曾应璞鼎查邀请登舰,而璞鼎查也上岸答拜。然而英军在此期间仍未停止抢劫行为,引发鸦片战争中最后一战——靖江保卫战。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军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其中的中文文本系由英国人译成,不久中方支付第一期万元的赔款。同年9月,道光帝批准签订后的条约,但认为仍有需要斟酌之处。9月15日英方收到中方批准文书,代表团秘书麻恭立即回国请维多利亚女王批准条约,而英军舰船也逐渐撤出长江。与此同时双方继续进行磋商,在彼此照会中阐明以后的商人欠款,官方不代为偿还。同时英方承诺不会庇匿“奸民”,尤其是约定如果中英人民涉诉,英人归英人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即英人享有治外法权并形成《江南善后章程》。9月24日道光帝予以同意,而该《章程》也成为《南京条约》附约《虎门条约》的蓝本。12月28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批准《南京条约》,年6月26日耆英与璞鼎查在香港举行《南京条约》换约仪式。

(六)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对英方而言相关约定尚不够具体,不能完全满足其商务和政治的需要。对中方而言则顾虑日后双方接触更为广泛和深入,如无明确章程难免再生事端,尤其是按西方标准制定的通商条款,对不了解西方商业制度而又仍持天朝观念的清政府来说难以执行。为此中英继续交涉,商定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应的细则。年6月26日《南京条约》换约当日耆英与璞鼎查达成《过境税声明》,附在《南京条约》后。7月22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公布施行,10月8日又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这些附件条约英国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许多特权,五口通商章程是《虎门条约》的一部分,年清政府代表耆英与英国璞鼎查在虎门订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该章程共15款,主要内容有: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为何种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丧失法律自主权);通商口岸准许停泊一般英国“官船”;议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中国丧失海关自主权)。该章程于年7月22日在香港公布施行。

(六)年7月22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香港公布实施,章程是作为《虎门条约》的补充,主要内容有:规定绝大部分货物的价格和缴纳关税的金额,税率为百分之五;规定倘遇有(中英两国人)交涉词讼,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司法主权开始丧失)。中国海关开始失去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章程》公布后27日广州开埠。年至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结束。战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对国际惯例和己方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在南京和广东继续谈判。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中英《虎门条约》共16条,另附“小船定例”条;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共15款。另将两国贸易中的26类货物的关税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使得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损害。

(七)中国丧失下列重要权利:双方将海关税则以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朝政府也就从此承担相应的条约义务,从而在实际上丧失单独改变税率的权力;条约规定遇有交涉词讼由英领事与中国官员会同查明其事,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这就将在华英人完全置于中国法律体系之外,置于中国司法审判权之外;条约规定“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也就是说英人可以享有今后清朝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切权利;条约规定凡通商五港口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货船上水手严行约束,该管事官(即英国领事)亦即借以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由此在“约束”侨民的幌子下各通商口岸成为英舰自由往来的码头,在此后的中外战争中各通商口岸成为清朝无法设防的城市。此外条约对中国的引水权、海关验货权等多有破坏,而条约中关于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规定,后又被英方曲解为设置“租界”的法律依据。《虎门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损害中国的权益,给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八)虎门条约主要内容有: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有新恩施及各国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准许英人在五口租地造屋并永久居住。后来英国据此加以典解,于5年在上海强迫清政府划定“租界”,各国相继效法,纷纷在通商口岸建立侵略据点。同一天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在虎门正式订立已先于7月22日公布实施的《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是:明文规定统一的五分税率,即肯定无论何种货物,一律值百抽五;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中国独立自主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年6月26日(《南京条约》换约当日璞鼎查在港督府宣读《英王制诰》,并公布有关建立港英政府的英王特许令,宣誓就任第一任香港总督,还下令以女王的名字将港岛北部新市区命名为“维多利亚城”。年7月27日广州口岸恢复贸易,11月2日厦门开埠,11月8日英国领事巴富尔到达上海,11月17日开市。关于宁波经浙江省方面催促英国领事罗伯聃于12月19日抵达,商定于4年1月1日开市,至于福州英国领事李太郭于4年6月0日方才抵达。此后不久便实际发生中外商贸往来,但闽浙总督刘韵珂对福州开市加以抵制,并未正式宣布开市。

(九)《南京条约》确定的万元赔款,折合银两为万两,后来中方共实际支付万两。4年7月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条约内容可归纳为:美国享有英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美国兵船可自由出入中国通商口岸;美国可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扩大领事裁判权。4年10月24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法国代表拉萼尼在广州黄埔的法国战舰上签订《中法黄埔条约》,条约内容可归纳为:法国享有英国、美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法国可在五口租地建立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的义务。西方列强利用《南京条约》的附约《虎门条约》的规定纷纷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造房屋、划定租界,5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宫慕久议定土地章程,在上海划出一个区域作为英租界,7年、9年美法两国也相继在上海强行划定租界,后来租界制度逐渐推广到其他通商口岸。在履行条约的过程中英方曾借口清政府不允许在福州城内建立洋楼,拖延交还鼓浪屿和舟山,其中舟山到6年才交还。此外针对英国人进入广州的要求还发生广州反入城斗争,耆英对英方加以敷衍,未能解决问题。后经新任两广总督徐广缙与英国领事文翰交涉,此事才勉强暂告平息。然而英方仍不满足于《南京条约》,尤其是谋求进一步增加通商口岸,6年终于借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十)《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与作为附约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产生重大历史影响。从社会性质上看《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上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由于战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而逐渐解体,中国经济也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后阶级斗争的形势也发生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也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对英国来说《南京条约》将其军事侵略的结果确定下来,而《南京条约》及其附约赋予的各项特权,有利于其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同时也便利其对华政治控制、文化渗透。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英国人相继取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划定租界、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军舰停泊口岸等特权,这些条约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达百年之久,也便利资本主义列强的进一步对华侵略。其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地最惠国待遇更被认为是束缚半殖民地国家的三条重要链锁,而对中国来说它们都是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首先确定下来的。

(十一)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诸如划定租界、协定关税、确立领事裁判权等等都体现出这一点。《南京条约》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日渐激化,清政府大力搜刮以弥补因鸦片战争和赔款而带来的财政亏空,连下筹划经费、开捐输、裁浮费归公、多追商欠、查明私垦隐赋、勒限照例升科等一大串的搜刮命令。巨额军费和赔款除直接构成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外也间接加重人民负担,激起民众反抗,激化阶级矛盾。鸦片的进一步泛滥也加速清廷的腐化,总之《南京条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清朝的衰亡。《南京条约》也对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产生影响,《南京条约》使得中国在外贸管理制度上仿行西法或与西方接轨,清廷逐渐意识到西方以领事裁判权(在近代中国又被称为“治外法权”,一说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含有西方人有意误导的因素)为代表的种种在华司法特权的危害,而西方为维系该制度又以中国法律严苛落后为借口,为此清廷被迫向西方法律制度靠拢,由此引发清末修律的改革。随着香港岛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法律制度开始适用于香港,使中国香港的法律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普通法系色彩。

(十二)《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进口货物数量一度猛增,年英国输华棉纱计万磅,较战前加倍,5年英国输华棉布达1.12亿码,为战前的5倍。同年英国棉织品输华总值达多万英镑,而战前为每年70万英镑左右。然而在中国自然经济(也包括中国国内商品生产)的顽强抵抗下进口货物积压严重,6年以后洋纱、洋布进口量显著下降,到19世纪50年代才重新回升。在普通商品贸易方面中国也仍占有顺差地位,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继续把鸦片作为主要的经济掠夺手段,中国鸦片进口量从19世纪40年代的每年四万多箱,增长为19世纪50年代的每年约七万箱。十余年中进口总数达七八十万箱,合银元三四亿。出口方面中国茶、丝出口几乎呈直线增长趋势,茶叶年出口量在19世纪0年代为万磅强,年增为0万磅,1年为1亿磅。丝的年出口量战前为1.2万包,19世纪40年代后期为2万包,2年为.2万包,年为6.4万包。进口货物(例如洋布)的猛增,首先打击口岸附近的手工纺织业,19世纪40年代中期上海附近的松江、太仓等地的手工纺织业开始衰落,在厦门港、广州港的周边地区也出现类似情况。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者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也仍对洋货起着抵制作用,中国的丝、茶生产随着出口的激增而相应地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没有可靠的基础。

(十三)由于贸易受到外商的操纵,茶、丝商人的资本逐渐变为洋行的附属品,有些商人服务或依靠于外国洋行转化为买办,外贸价格的控制也加重直接商品生产者所受的剥削。协定关税既侵犯中国的主权,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关税是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关税税率起着调整进出口货物、保障本国工业品获得市场的作用。根据《南京条约》的附约的规定,中国海关征收的主要进出口税率均有所降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更发展为“值百抽五”。这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在英军直接掠夺、战争赔款、鸦片贸易及洋货进口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白银继续外流,使得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现象进一步加剧,一两白银兑换的制钱超过两千文。这对于金融、商业、手工业、农业等经济领域都有不利影响也加剧清廷的财政危机,尤其是严重影响农民生计被部分研究者认为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五口通商后各口岸发展并不平衡,年起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外贸中心和商埠,英美法三国相继沿黄浦江设立租界并不断扩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广州也有缓慢发展,厦门、宁波、福州起初发展欠佳,后情况发生变化。

(十四)9年福州茶叶出口已位居各商埠之首,60年代宁波也形成茶叶和生丝的出口基地,呈现出依赖于外国的单一原料供应地的典型图景。被割让的中国香港在鸦片战争前原本人烟稀少,英国割占该岛后这里华洋杂处、人口激增。英国将中国香港变成输华鸦片的转运中心和走私基地,同时为增加岁入特许香港政府实行鸦片专卖、自由吸食的政策,致使烟毒泛滥。中国香港也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和商业基地,给英国进一步深入侵略中国以方便。而随着香港的割让导致澳门对西方国家的重要性则有所下降,尽管《南京条约》并未允许西方人在华投资设厂,但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料,为了其商品输出和文化、宗教侵略的需要,已经在通商口岸地区开始设立企业。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5年英人在广州黄埔开办柯拜船坞修理船舶,同年美国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美华书馆。0年英人在上海开办字林西报馆出版《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此后英、美等国商人又陆续在上海等地开办船舶修造、印刷、食品、制药、打包等企业,这些企业雇佣中国工人,他们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鸦片战争时在中国有三十万的地下天主教徒,基督教(新教)没有公开传教,只有20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翻译圣经、编写字典。

(十五)6年道光皇帝明诏弛禁天主教,归还原有教堂,天主教于是转而公开活动。耶稣会负责江苏、安徽和直隶东南部的传教工作,遣使会负责直隶的大部分和浙江、江西。多明我会则专门负责福建,来自英美德三国十余个基督教(新教)差会也纷纷在五口设立教堂、学校、医院,其中美国归正会在厦门兴建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新街堂,美北长老会的嘉约翰在广州医院医院。《南京条约》使爱国进步人士开始改变看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在鸦片战争后期清廷原有仿造西方战船的计划,后因《南京条约》签订该计划被束之高阁。尽管如此但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仍刺激中国人进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