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近代抗法战争中,曾发生过一件至今争论不休的事件,即在光绪十年(年)八月中旬法军第二次进攻基隆时,主持战事的刘铭传在双方胜负未分之际,闻知法军分兵攻打沪尾(今台湾淡水),毅然将基隆放弃给法军,却回师救援沪尾,终于取得震惊中外的“沪尾大捷”。
刘铭传剧照然后无论当时或事后,人们对此事都有不同的看法。
对“撤基援护”举动持异议的人认为,此事对台湾军民抗法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整个中法战争及其结局,酿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
第一,法国侵略者占领基隆后,他们的海军舰队便有了立足的港口,且可自由游弋于台湾海峡,为他们之后封锁台湾海峡具备了先决条件。由于台湾海峡被法国侵略者封锁,给海峡两岸中国人民的抗敌斗争造成了很大压力,对于抗法斗争是很不利的。
法国侵略者在占领基隆后,为了阻止和破坏大陆人民对台湾军民抗法斗争的支援,于年10月23日宣布封锁台湾海峡。凡出入台湾海峡的所有船只,都必须经过法军巡逻艇的搜查。此举给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造成了极大困难,大陆援台的人力、物力均受其阻。
比如清朝南洋船只运煤至淡水返航大陆时,遭到法国海军舰队的袭击,年2月15日,南洋的澄庆、驭远两船被法军击沉于石浦。
比如年3月15日,清朝平安轮载官兵余人渡海援台,但在渡海时,被法军掳去。
侵台法军舰队的司令孤拔第二,当时法国侵略中国所凭借的就是其强大的海军,而其用兵中国沿海的海军舰队所需要的煤炭,全靠从英国、日本等地购买。刘铭传采取“撤基援沪”的举动,导致基隆落入法军之手。而当时基隆有个大煤矿,也一并落入法国侵略军之手,正好解决了其军舰用煤问题,大大方便了其侵略行动。
法国侵略军占领基隆后,每天采煤达吨,足供其在台湾海峡的20艘舰艇耗煤之用,解决了其耗巨资从外地购煤的问题。法军得此得天独厚的煤矿后,“海上之船从此可以有恃无恐,可以步步为营,长驱直入,水陆并进”,并“徐以兵轮分扰海滨,使我南北洋不得安枕。”
第三,在后来的中国与法国的停战谈判上,法国虽然是战争中的失败者,但由于基隆、澎湖在其手中,因此其就坚持必须要清政府批准和履行《天津简明条约》;坚持要清朝从越南撤出包括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内的全部中国军队,它才从基隆、澎湖撤军。试想一下,若没有刘铭传之失基隆,一个战败者是不可能在谈判桌上,提出如此苛刻条件的。
台湾对待刘铭传的“撤基援沪”举动持赞同看法的人认为:
一、刘铭传采取“撤基援沪”举动,是为了集中兵力增强防御力量,继而消灭敌人而采取的一种战略战术。
在两次鸦片战争及这次中国与法国战争中,列强对中国沿海进攻时,都是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而清军则是处处设防,平均使用兵力,是造成清军屡屡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改变这一情况,刘铭传一开始就提出重点防守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用兵之道贵合而不宜分”作战原则。他的“撤基援沪”的战略决策,就是他的“用兵之道贵合而不宜分”的作战原则的体现。
刘铭传将有限的兵力,更大程度上集中在沪尾(今台湾淡水),就使得沪尾的防御力量得到加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使自己由弱变强,这就为歼灭敌人创造了条件。
由于一举歼灭了沪尾的法军有生力量,不仅打破了法军妄图断绝驻台湾的清朝守军后路的梦想,而且迫使法军不敢从基隆调大批兵力援助沪尾,最后被困在基隆狭小地区而不敢轻举妄动,直到撤离基隆。后来薛福成正是采取了这一战略战术,继“沪尾大捷”又取得镇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二、如果当时法国侵略军不能占领基隆的话,可能会留少数兵力在基隆牵制清军,而转移主力攻打沪尾,到那时沪尾清朝守军能否抵挡法军主力的进攻,还是一个疑问。
实际上正是由于法军的主力因占领而被牵制在基隆,所以导致其进攻沪尾的失败,清军才能取得“沪尾大捷。”
三、刘铭传“撤基援沪”的战略决策,是在充分考虑了当时台湾的实际情况,和年8月底后法军侵台战略的变化,以及驻台湾的清军实力等情况,而审慎作出的。这个战略决策,其目的就是通过“撤基援沪”战略战术的运用,达到保台北,稳固台湾全局。并以此粉碎法军企图断绝台湾清军后路,从基隆和沪尾夹攻台北占领台湾北部的阴谋计划。
以上这些正是正是刘铭传的“撤基援沪”举动,争议不断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