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月笙的长女,2017年回到上海后发现,

杜月笙一生娶了5房太太,育有10个子女。

其中四太太姚玉兰不仅收到大太太沈月英送的结婚证书做结婚礼,还有独立的新宅居住,可以说是正式太太。姚玉兰为杜月笙生了二子二女,其中杜美如是长女。

杜美如年少时期是在杜公馆度过的,对于那段玩耍嬉戏的幸福时光,八十七岁的她记忆犹新。评价父亲,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他对子女十分严格。

杜月笙发迹,杜美如出生

杜月笙出身贫苦,家在浦东高桥镇南的杜家宅。其祖父辈早已不可考,父亲杜文庆,多年在高桥镇的一家茶馆当堂倌。

年,杜文庆生下了这个宝贝儿子。因为是旧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生的,取名月生。

一次,章太炎侄子与别人发生了房屋纠纷,杜月笙不仅很快帮助解决了纠纷,还时常接济并不宽裕的章太炎。

后来章太炎以一代朴学大师的身份,为杜月笙修家谱。他将“生”字改为“笙,至此杜月笙改名为镛,号月笙。

杜月笙4岁丧母,6岁时,父亲杜文清因染上风寒无钱医治也去世了,只留下杜月笙和后妈张氏相依为命。

张氏有一个糕饼铺,可以暂时靠着这个来养活,但糕饼铺的生意难以为继,根本交不起每个月四到五毛钱的学费,因此杜月笙的学习生涯只持续了四个月。

后来张氏便带着杜月笙回了高桥镇老家,靠着她缝补衣服过活。8岁那年,张氏仿佛人间蒸发般没了踪影。

杜月笙无奈寄人篱下,帮堂叔或舅舅做一些杂事,换口饭吃。

时间久了,本就贫穷的亲戚家开始对他白眼相向。那年,杜月笙十一二岁,心高气傲的他狠下心离开亲戚家,到处流浪,靠乞讨为生。

长期的流浪生活让杜月笙沾染了偷、赌等不良习气。14岁时,他背着一个小包袱来到了十六里铺闯天下。

在那里,他先是在一家水果店做营业员,因为削梨功夫出色,人送外号“莱阳梨”。

这样混了一两年后,杜月笙结识了不少人物,还参加了码头上的“八股党”、“十股党”,与一些鸡鸣狗盗之徒干些敲诈农民、偷盗行李的不法营生。

由于杜月笙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机灵,因而被当时上海的一个“大亨”陈世昌收为徒弟,正式入了“青帮”。

后来,杜月笙依靠黄金荣在青帮中迅速崛起,最终成为著名青帮的头子,横行上海,与黄金荣、张啸林被称为上海“三大亨”。

杜月笙投靠黄公馆那年,黄金荣任法租界的华探督察长,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人物,其势力不但遍布全上海,还达到了江苏、浙江的许多地方。

年,黄家少奶奶李志清做媒,杜月笙第四次做新郎,迎娶姚玉兰,如愿抱得美人归。第二年,长女杜美如出生。

谁都知道,杜先生最喜欢的就是长子杜维藩和长女杜美如,杜美如的满月宴铺张盛大,几乎可以与杜月笙开祠堂相提并论。

由于杜月笙小时候没有读过几天书,他十分喜欢有才华的孩子,常常跟儿女们说要珍惜现在的读书机会。

在一次采访中,杜美如说:“父亲是一个很严厉的人,我们见他都要事先预约。见面后,父亲一般会问些读书的事情,然后给50块老法币。”

有一次,杜美如英语考试发挥失常,杜月笙用鞭子抽了10下。照顾她的阿姨不忍杜美如挨打,偷偷让她穿厚点去。

结果杜月笙看出来以后,反而下手更重,还不许杜美如叫疼,否则就重打。

中学时期家里时不时会来几个外国客人,每当这时,父亲便会让杜美如出来用英语致词表示欢迎。

对于姚玉兰生的一双女儿,杜月笙都十分喜爱。杜美如不仅长相与他十分肖像,而且聪明伶俐,更是让杜月笙喜欢。

杜美如十八岁生日那天,杜月笙还特意准许她穿着清朝皇妃婉容的礼服,拍照留念。

上海解放,杜家避难香港

年3月17日,戴笠乘坐的飞机失事。杜月笙听闻消息后拉开七楼的窗子就要往下跳,嘴里不断地说:完了,完了……

三个月后,杜月笙才慢慢恢复过来。上海解放前夕,杜月笙担心共产党会找他“算账”,决定离开上海。

2月6日那天,杜月笙让杜美如带着弟弟乘飞机先到香港。那时,杜美如只有十九岁,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三个多月后的5月27日,杜月笙带着家人和手下一百多号人乘坐海燕号轮船逃往香港。

轮船从上海开出吴淞口时,他能清楚地看到进入上海的解放军。在黄浦江上远远看着申新纱厂,杜月笙感慨地说:没有想到,我今天也要离开上海了。

在香港时,担心被暗杀的杜月笙几乎闭门不出,他的身体一直不好,抗战时患下的哮喘病愈发严重,甚至需要输氧。

但是一生爱面子的杜月笙不愿意戴面罩,都是杜美如举着氧气瓶方便自己的父亲吸氧。

杜月笙在上海时和法租界接触频繁,他本计划带全家从香港移民去法国。但一百四十多号人办理护照等需要15万美元,而当时杜月笙只有十万美元的积蓄了。

无奈之下,杜月笙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一天,家里去了两个重要客人,他们一身短打扮。杜月笙将两人迎进客厅,不让其余人等进去。平时家里来客就端茶送水的杜美如也一样,被关在了外面。

后来,杜美如才知道这两人是周恩来派来劝说父亲回大陆的。

那时,大陆和台湾都向杜月笙抛出了橄榄枝。杜月笙思考许久,决定先对两边都示好。他托好友钱新之同时给双方写信,表示杜月笙愿意回到那边。

但没成想钱新之醉酒后将两封信套错了信封,杜月笙自知自己一时间落得里外不是人。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哪也不去,就在香港苟且度日吧。

有一天,杜月笙说:“应该我死,我不死,你们都得死。”

70多岁的杜美如谈起这桩50多年前的旧事时,还是遗憾不已:“你说哪天不能写,他偏偏要放在同一天一块写!”

宋子良先生从报纸上得知杜月笙病重的消息后,将杜月笙存在他那里的十万美元汇了过去。

杜月笙按照“先外后内”的原则,将十万美元尽数分与了家人和手下。每个太太与长子各一万美元,没出嫁的女儿美元,出嫁的女儿美元。

父亲对杜美如说:“美如,爹爹对不起你,没能送你出嫁。”杜美如含泪安慰父亲后,听从父亲的吩咐从专用保险柜里取出了好多“纸头”。

这些纸头全部都是借条,借款人有的是商界大佬,有的是政界要员,也有的是青帮子弟,借款总额将近有10亿元。

杜月笙不仅自己撕,还让女儿杜美如帮着一起撕。对于父亲这样的行为,不仅杜美如不理解,全家人都很错愕。

杜月笙说:“我不想你们今后把所有的时间用在讨债上,如今兵荒马乱,借钱的人恐怕手头也没有钱,日后若他们有了钱,那些感恩的人自然会永远记住杜家的好。”

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于香港。杜月笙去世后,由于暂时无法回到大陆,家人将他安葬在了基隆。

50多年后,杜美如女士说:“前几年,听说要将蒋先生的灵柩运回大陆,当时我就想,父亲是不是能够沾沾光,跟着一块回家啊!”

让父亲安葬在故乡浦东,是杜女士的一大心愿,她说:“把他们放在台湾做客,没意思。”

谈到现在大陆对杜月笙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杜美如说:“不论人们怎样看我父亲,他始终是热爱中国的,没有像张啸林那样背叛国家当汉奸。”

重回上海,杜美如难掩喜悦

杜月笙去世后,一大家人只能靠典当原有的首饰在香港度日。后来,应宋美龄的邀请,杜美如随母亲姚玉兰等全家人去了台湾。

年,杜美如二十五岁,许多人给她做媒相亲,这让她十分难为情。为了躲避追求者,杜美如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嘉义。

在嘉义的露天舞会上,一个女伴将穿着军装的白脸男生介绍给了杜美如。他就是杜美如后来的丈夫——蒯松茂。

蒯松茂是中国第一批到美国学开喷气式飞机的国民党军官,年随国民党去了台湾。他与杜美如见过几次面后,壮着胆子到母亲姚玉兰面前提亲。

他坦率地把自己只有一千美元积蓄的事情告诉了杜美如的母亲。对于这个开歼击机的飞行员小伙子,姚玉兰其实早已暗中调查过。

她并没有因此阻拦两人,而是说道:“看中了就结婚,别谈恋爱了。婚礼我出钱,一切由我来筹办。”

年,有情人终成眷属。蒋介石夫妇得知后,请两人吃了一顿便饭,宋美龄还送了两床绣着龙凤团的大红被面、一套餐具以及一块大台布。

年,蒯松茂被派任台湾“驻约旦大使馆”武官,两年后杜美如带着孩子也跟着丈夫去了约旦的安曼,一呆就是40年。

安曼的人很好客,杜美如刚去的时候,蒯先生的好朋友、朋友的朋友纷纷请客表示欢迎。

天天请客的日子让她回忆起过去与父亲在一起的生活,很有人情味,也很开心。

杜美如回忆说:“安曼有一个特点,一个人说你好,全安曼的人都说你好。一个人说你不好,在安曼就没有信用了。”

在约旦做外交官夫人,少不了和皇亲国戚打交道。有一次,杜美如临时充当了约旦太后的翻译。一口地道的法语让外国外交官误以为,她从小生活在法国。

后来,中国与约旦建交,台湾大使馆同年关闭。在哈桑皇储的启发下,蒯松茂夫妇决定留在安曼,开一家正宗的中国餐馆。

为了筹足开餐馆的本钱,他们一次性提取了台湾的全部养老金。

就这样,杜美如放下杜公馆千金和外交官夫人的身份,穿荆钗布裙当起了账房先生,蒯松茂则以军队的要求管理服务员。

约旦的第一家中餐馆“中华饭店”渐渐走上正轨,这个餐馆一开就是三十几年,成为了收藏安曼人集体回忆的宝地。

年,杜美如首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很快,杜美如一家访问上海的消息成了市民们争相谈论的新闻。

杜美如陪儿子去一家眼镜店挑选眼镜,小老板吃惊地不停打量她,一下子买回来20本杂志让杜美如签名留念,嘴里不停地说:“真难相信,我竟然见到了杜美如!”

千禧年与杜美如一家在安曼相识的老朋友,著名作家余秋雨听闻杜美如归来,也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赶去饭店看望。

等了半个多世纪,杜美如夫妇和一双儿女、女婿以及两个外孙女一家7口人第一次在大陆团聚。杜美如经常说:“回家就是开心。”

年2月6日,杜美如与弟弟杜维善握着父亲杜月笙好不容易搞到的两张机票离开上海时,从没有想到竟离开了这么久。

这次回到上海,一下飞机就感慨地说道:“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年底,杜美如再次去到上海,终于回到了她的家——杜公馆。上一次回上海时,杜公馆已因延中绿地市政工程而被拆除。

有位华裔加拿大人出高价买下了全部建材,由专业人士拆卸并存放在一处仓库内。如今,杜公馆在嘉定移建复原,杜美如夫妇才得以重返故居。

两人惊讶地发现,杜公馆高高的门匾上,赫然雕刻着四个字:竹苞松茂。虽然并不醒目,但杜美如却一眼就看见了。因为松茂,正是她丈夫的名字。

这座房子是杜月笙在上海滩刚发达时亲自设计建造的,那时世上既没有杜美如,也没有蒯松茂。

杜美如想起父亲过世前还在为没能看到自己出嫁而难过,原来冥冥中他早已预知了丈夫的名字,为两人牵下了红线。

结语

“从抗战时就这样,我逃难时只带照片,不带美元。”杜美如女士如是说。眼下,她把自己身着戏装的照片又带回到杜公馆,笑着说:“其实不用穿戏装,我的人生也是一出戏。”

无论曾经多么风光、多么耀眼,而今都已成为了历史,随风飘去了。

参考文献

操凤琴,杜美如.杜月笙长女杜美如的传奇人生[J].名人传记,,(第10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