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青岛市教育局年首期“奇点论坛”暨市南区劳动教育现场会在青岛基隆路小学举行,拉开了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区域化展示的大幕。
在活动现场,基隆路小学48个课堂同上劳动课,内容一个班级一个样。冰糖葫芦、果蔬拼盘、现榨果汁、花样馒头、扎染、活字印刷、木版年画、压花相框、华服制作、垃圾分类VR体验……这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全部出自基隆路小学同学们的灵巧小手。基隆路小学开发的“春夏秋冬”校园劳动四季课程、文登路小学开发的“小座头鲸”家庭劳动课程、朝城路小学开发的“彩虹团志愿家庭服务队”社区劳动课程、新昌路小学开发的劳动职业规划课程,邀请劳动模范、家长义工等走进学校科学指导,涉及职业种类达30多种,成为全市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一个个缩影。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近年来,针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青岛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共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情况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宣传报道,在近日教育部公示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名单中,城阳区位列其中(全国共96个,全省共4个)。
特色做法一:
创新制度设计。制定关于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生社会课堂管理办法、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开展职业启蒙和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等,加强工作统筹和科学指导,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特色做法二:
创新教材研发。编写全国首套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劳动教育(实验)》教材,共计21册。全市确立3个劳动教育试验区和90所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加快探索经验,强化示范引领,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特色做法三:
创新综合实施。编写《青岛市落实“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三点半实践教育丛书》,推动劳动教育与“十个一”项目、校内公益劳动、课后托管服务、日常生活、职业体验、科技创新教育、社区志愿服务等有机结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特色做法四:
创新组织保障。建设青岛市学工、学农实践基地,成立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创新实践教育“飞地”建设。探索集中专业师资、集中劳技设备、集中实践课时“三集中”模式,组织市区学生每年集中开展学工、学农教育达6万余人次。创办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