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独臂的离休老干部,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常常独自坐在院里,念叨一个叫“ ”的地方。后来才知道 原来是朝鲜北部的一个人工湖,在那里发生过抗美援朝历史上 的 战役,这位老干部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冻伤失去右臂的。
年9月30日,真实反映那段历史的军事大片《 》在全国公映,引起了人们对 战役的兴趣。历史上真实的 之战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战役发生的背景
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韩国军队在朝鲜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6月28日,朝军攻占南韩政治中心汉城。朝鲜人民军先后发动了汉城战役、铁原战役、大田战役、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先遣部队打到了北纬35度线上,此后战局处于胶着状态。
爆发后,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7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进攻台湾。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在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后退。美军越过北纬38°线,随即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期间美国飞机曾多次侵入中国领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年10月,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决定派遣 入朝作战。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发布组成中国人民 令,任命彭德怀为 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 辖第13兵团及所属之38军、39军、40军、42军,边防炮兵司令部及所属之炮兵1师、2师、8师。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 第38、39、40、42军(以后又增调了第50军、第66军)和炮兵第1、2、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两个工兵团,分别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今上河口)和辑安等地,先后 ,进入朝鲜北部地区。
在朝鲜北部有一条天然的地形线狼林山脉,平均海拔余米,大致呈南北走向,将朝鲜北部分为东西两个板块。 期间,难以逾越的狼林山脉成为交战双方的战斗分界线,战场因此划分为西线和东线, 就位于狼林山脉东侧,年11月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大战就属于东线战场。
其实并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湖泊,它是日占时期修建的一座水库,也是朝鲜北部 的人工湖。 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 , 注入鸭绿江。 以东是由长津江 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称为 地区。两湖周围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约米,林木繁盛,道路狭窄,人烟寥落,10月下旬就进入冬季,冬天平均气温可下降到零下30度左右,属于风雪交加的高寒地区。 战役打响的时候, 遭遇了几十年未有的严寒,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以下,这对衣着单薄、后勤保障极弱的 来说无疑是个灾难。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纂的《 卫生工作总结》介绍,在东线作战的 第9兵团3个军战伤伤员人、冻伤伤员人、战斗死亡人,总减员人(冻伤死亡不清)。而《 次较量: 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则补充了 在 冻死的人数,称冻死余人,合计减员多人,其中死亡多人。
10月24日, 第42军进入了 以南的黄草岭、赴战岭,与向北推进的美陆战1师及韩国部队发生战斗。11月7日, 主动放弃黄草岭一线阵地,向北撤退,将美军诱至 一带,准备在此将其围歼。11月24日,第1陆战师分别占领了湖东面的新兴里和西面的柳潭里。在“联合国军”总司令 直接指挥下,美第10军包括陆战1师、第7师、第3师由 向武坪里、江界方向进攻,韩国第1军团指挥首都师、步兵第3师沿东海岸向图们江边推进。
11月10日,中国人民 第9兵团进入北朝鲜,17日进入 地区,在柳潭里附近接替了第42军防务。根据中共中央和 司令部部署,第9兵团准备在 一带消灭入侵的南朝鲜首都师、第3步兵师,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美国第7步兵师等部。在第9兵团官兵心里,朝鲜半岛很冷,但具体冷到什么程度,他们想象不出来。在鸭绿江边,第9兵团指战员领到了棉衣棉帽,但是数量不够,有的士兵有棉衣没有棉裤,有的只领到一顶棉帽,有的什么也没有领到。
第9兵团十几万人就这样跨过了鸭绿江,深入到朝鲜北部极寒的 地区。
交战部队双方情况
9兵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是中国军队的精锐之师,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的1纵、8纵和9纵。这支部队曾经在鲁南战役参与歼灭了国民党军快速纵队,在豫晥苏边区横扫国民党保安部队,在孟良崮战役参与歼灭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在淮海战役中围追堵截杜聿明几十万大军。后来,第9兵团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并在上海附近展开练兵,准备解放台湾。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毕业于黄埔五期,被日本军方称作“游击战的权威”,长期血与火的战斗生涯磨炼出宋时轮钢铁一般的性格,这个湖南醴陵汉子既能吃辣椒又能喝烈酒,脾气也特别火爆,喜欢剃光头在一线作战。在他带领下,第9兵团许多官兵也是喝酒海量,剃个秃瓢,因为这些缘故,第9兵团也被叫做“酒兵团”和“光头兵团”;兵团副司令员陶勇也是三野有名的猛将,号称“拼命三郎”,与叶飞、王必成并称第三野战军的三员虎将,年渡江战役时指挥了炮击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事件。
第9兵团下辖第20军(军长兼政委张翼翔)、第26军(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和第27军(军长彭德清,政委刘浩天),共12个师36个团,总兵力约15万人,其中第20军人,第27军人,第26军人。关于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情况,《血战 》一书中这样介绍:“平射炮:20军50门,26军42门,27军68门,合计门。迫击炮:20军门,26军门,27军门,合计门。高射机枪:3挺。重机枪:20军挺,26军挺,27军挺,合计挺。轻机枪:20军挺,26军挺,27军挺,合计挺。冲锋枪:20军支,26军3支,27军支,合计支。步枪:20军支,26军支,27军支,合计支。坦克:0。飞机:0。”
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参战部队为美军第10军,下辖美陆战1师、美步兵第3师、美步兵第7师和韩国第1军团。第10军军长爱德华·马洛里·阿尔蒙德年生于弗吉尼亚州,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次世界大战后期在法国参战。年毕业于本宁堡步校,留校任教4年。年和年先后毕业于指挥与参谋学院和陆军军事学院。年任新编第92师师长,年率部在意大利参战。年 爆发后,任第10军军长,负责指挥 作战。
美军摆在 的三个师中,陆战1师无疑是 的主力,是 最强的对手。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在作战命令中这样写到:“进攻时间是27日。第1陆战师担任主攻任务。美第7步兵师作为助攻部队,从陆战师的东侧经 向北推进。美第3步兵师掩护陆战1师的左翼。”
陆战1师历史悠久,参加过美国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战争,该师第1陆战团成立于年,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成立的 个团级作战单位,曾参加过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以及美国历次的海外战争。陆战1师的其余两个团第5陆战团和第7陆战团分别成立于1年和年。年2月,以第1、第5和第7陆战团为基础组建了陆战第1师,随即开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先后参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新不列颠岛、帛琉岛和冲绳岛登陆作战,积累了丰富的登陆作战经验,成为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 之师。陆战1师与中国也是颇有渊源,年攻入北京的八国联军中的美军就是该师部队,年二战结束后在北平、天津、青岛登陆也是该师,年“安平事件”和“沈崇事件”也是这个师所为。此番又在朝鲜狭路相逢,真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陆战1师下辖第1、5、7陆战团,第11炮兵团以及坦克营和工兵营等支援部队,总兵力约2.5万人。所属的三个陆战团,每团通常配属一个榴弹炮营、一个坦克连和一个战斗工兵连,组成团级战斗群,作为独立作战的基本战术单位。全师的重武器主要有85辆坦克、18门毫米榴弹炮、54门毫米榴弹炮、36门毫米迫击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36门75毫米战防炮和81门60毫米迫击炮。此外,他们还能随时得到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的空中支援。如此看来,陆战1师的装备差不多要超过 全军的重武器装备。陆战1师的单兵武器配置也很先进,普通士兵装备M1步枪,班排长配卡宾枪。单兵被服装备也相当完善,士兵配发羊毛内衣、毛衣、毛裤、带帽防寒服、防雨登山服以及鸭绒睡袋,外衣是以特殊的防寒防雨材料为面料,战斗靴里为适应高寒地区作战还配有多层毛毡垫。美军的战地伙食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丰富,他们随身携带不经加热即可食用的野战快餐食品,主要是以肉类蔬菜为主的M系列罐头和以速溶饮料为主的B系列罐头,此外还配有口香糖、巧克力、火柴、香烟、餐巾纸等附属物品,品种齐全,营养丰富,完全可以保障士兵在大运动量情况下的热量补充。 在 曾缴获过美军野战餐车,餐车后厢一层层全是铝制抽屉,打开抽屉是一个个灶眼,空间正好可以放下美军的铝制饭盒,只要将军用饭盒放上灶眼再关上抽屉即可对饭盒进行加热,几分钟后就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反观 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与美军相比不啻是天壤之别。没有空军支援,防空武器基本为零,无坦克和任何装甲车辆,通信器材奇缺,只有团以上部队才有少量无线电台,营以下部队主要依靠军号、哨子、信号弹和手电筒联络;后勤保障方面,三野南方部队入朝仓促,基本没有棉衣,每个战士身上只带着几个冻土豆作为主食,这种情况导致在 战役中我军出现了极为可怕的非战斗减员。
战役大事记
年11月27日16时30分, 战役正式打响, 20军和27军经过一夜战斗,将一字纵队行进的机械化美军陆战1师、美第7师等“联合国军”部队包围在长达70公里的山沟并切成四段,形成了四个包围圈。在这一天,令交战双方印象最深的,与其说是一夜的流血混战,不如说是漫天的大雪。雪片密集而厚重,气温已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双方冻伤者比战伤者更加痛苦难熬。
战斗首先在新兴里打响, 的对手是美陆军第7师31团,该团曾在西伯利亚地区作战,因战功显赫而被美国总统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由总统亲自授予“北极熊旗”。“北极熊团”参加过二战,战场经验丰富,团长为艾伦·麦克莱恩上校。27日子夜, 27军副军长兼80师师长詹大南指挥4个团对新兴里之敌发起攻击。当时的战场上天寒地冻,战士们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夜色的掩护下交替前进,战斗中我军一共毙敌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北极熊团”团长为艾伦·麦克莱恩被 击毙,成为 中“联合国军”阵亡的第二位上校( 军阶阵亡者)。经过几天战斗, 毙敌多人,消灭了美军7辆坦克、多辆汽车,同时缴获了大量美式装备,大名鼎鼎的“北极熊团”被 全歼。
在 猛烈攻击下,11月29日,美军第10军下令东线各部转入防御;12月1日,东线美军柳潭里之陆战5团和7团开始向下碣隅里撤退,其他地区美军开始向咸兴一线收缩撤退;12月6日,下碣隅里美军向古土里撤退,两天后又向真兴里撤退。对于美军来讲,没有任何战略目的、完全为了求生的撤退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这无疑是对美军“战无不胜”神话的无情嘲讽。
按照战斗常规,这个时候是 消灭美军的最有利时机,但是擅于夜间作战的中国军队没有抓住时机将其歼灭,原因除了极度的饥饿、寒冷和弹药不济外,还有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这是没有任何空中支援和防空武器的 无法克服与战胜的,由于美机轰炸,只要天一亮, 战士就无法在战场上露面。
美军撤退的目的地是兴南港,那里聚集了大批运兵军舰。在向海岸撤退的路上,有一个极其险峻的隘口,隘口上惟一的桥梁已被 炸毁——这座桥就是 。
位于古土里以南6公里处,桥下是万丈深渊,一旦没有了桥梁,过往车辆无路可绕只有被堵截于此。 认识到 的重要性,先后3次炸桥,但都被美军修复。关于 修复的经过,后来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有一处平台横跨在一个水电站的泄洪道上,紧贴着悬崖边,下面就是峡谷。平台已被中国人毁掉,但史密斯将军(美陆战1师师长)早有预见,及时分次空投了一座车撤桥的全套器材,使部队以及推土机等全部人员和装备顺利通过。”
美军现代化装备反应的能力,已经超出了 前线指挥员的判断力,当美军士兵心惊胆战通过 的时候,他们发现中国军队并没有在这个险要的地方部署重兵。美军行军日记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陆战1师在通过 之前,恐有埋伏,于是派部队侦察。当美军士兵摸到山顶之后,看到 一个连的官兵呈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里,人人都是手持武器注视前方姿态,全部冻死在山上。
美军逃过 后,被 前堵后追的危险已不复存在,12月24日,美军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将美军官兵撤离兴南, 战役至此结束。
战役对于整个 来说,影响深远, 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歼敌1.3万余人,将“联合国军”驱逐出北朝鲜东北地区,扭转了战争大局。 与美军在冰天雪地的殊死搏杀,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会战之一,中国军队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和战斗力让世界震惊,致使美军的战略企图无法达成,不得不仓皇撤退。但毋庸讳言, 之战也暴露了 后勤供应匮乏、通信不畅、攻坚火力不足、无制空权等农业国家军队固有的弱点,这些问题都值得后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