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号线大渡河路”“10号线基隆路豫园路”……上海地铁最近收到一封来信,里面列出了名车站员工工号。
写信者叫做徐振凯,是一位一级盲残疾人。“多年来,我的出行、就医等各项社会活动,都是依靠地铁的‘爱心接力棒’,才能顺利进行。”他让父母代笔写下了这封感谢信,以个工号讲述了他感受到的城市温度。
徐振凯出生于70年代。他是一个对生活有热情的人,空闲时会去听讲座、图书馆学电脑,时不时还会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年世博会的时候,我担任了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负责世博会景点介绍、门票购买、优惠措施等咨询问答。”
他的视力,从年开始出现明显退化。经医生诊断,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变窄,视物不清,让出行有了难度。“有的地铁口开在商务楼里,出站分辨不清方向。而且,站内的台阶、柱子等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就会跌倒或者撞到。”
于是,徐振凯拨通了上海地铁热线,开启了与这些工号的缘分。
每次计划出门,他就会提前一两天与站点工作人员联系。出发当天,父母将他送到地铁口。站点安排有空闲的站务人员在地铁口守着,接到他后送至列车,并且及时通知下一站点工作人员其所在的车厢节数、预计抵达时间等。经过这样的接力,他总能顺利抵达目的地。
有时,送到地铁口并不是终点。豫园站值班站长张梦超以前在上海图书馆站工作时,就认识了徐振凯。“他经常会去上海图书馆。送到地铁口时,我们会询问出站的乘客,看看是否也有相同目的地的。如果有的话,一起走会安全一些。”
一开始,工作人员把徐振凯称为“一名乘客”,随着彼此越来越熟悉,70后的他,被80后、90后的工作人员亲切地喊为“凯凯”。
“前年腊八节,凯凯给我打电话,询问附近某一家门店是否有赠粥。我们了解了一下,那家店因为疫情的原因取消了腊八活动。这样,他省去了白跑一趟的麻烦。”张梦超说。
在信里,徐振凯说起了更多被照顾的细节:地铁里,他带的水喝完后,工作人员就会帮忙加水;有时在马路上,不小心磕破了膝盖,工作人员为他擦红药水……
信任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我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年近80岁,且母亲体弱多病。每次我出行,父亲将我送到地铁,交给站务员,就放心了。”
个工号,只是他所能记录下的一部分。有时,当徐振凯询问工作人员工号时,对方会摆摆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别表扬我了。”
因为感恩,他总是将工号记在心里,回到家后,让父亲写在纸上。“走进地铁就像到家一样,令人感到温暖。这样的感谢信,明年我还会继续写。”
栏目主编:陈玺撼
本文作者:束涵
文字编辑:束涵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