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的记忆,蓬松而酥脆的爆米香,魔术般的

北京医治皮肤科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05/9278663.html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美食是爆米香和膨糖,希望大家爱喜欢。

爆米香

和童伴打过了弹珠,改玩尪仔标。集中意念,认真贯注力气到掌上,要令掌中这张纸牌落点准确,带着掌风,拍击,扇翻其他纸牌,直接就插入别人的牌底。我好像玩什么都输,口袋里的弹珠全输光了,仅剩的尪仔标输不起了,再输就荡产了。有声音风闻,很细微,大家却完全听见了,含着极强的煽动,不安了高雄中学操场上游戏的孩童。那不安逐渐增大,眼睛虽然犹盯着地上的尪仔标,耳朵已专注追踪声音的来源和距离,没错,是爆米香摊车来临。

“要爆了啊!”我们围着摊车观看制作过程,很快来到了高潮。摊主掀开炉门时,先提醒咽口水围观的孩童。随着那声爆炸巨响,轰起一团白烟,米香飘散,令周遭空气弥漫着兴奋的甜味。

有一些记忆非常顽固,五十年前的童玩,依稀还记得游戏规则;更清晰地形成童年坐标的,则是爆米香。爆米香堪称台式爆米花,做法是生米放入压力炉内,注进些植物油,加热,并滚动压力炉令受热均匀,直到米粒膨胀熟成,先倾入圆形铁网,再入搅拌锅,浇进在一边熬煮好的麦芽糖浆,翻搅均匀后装入模具内,以滚筒压平定型。一般多切割成方形饼状食用。

当米粒熟成,打开前,须先释放部分炉内的压力,释放时会产生爆炸声。仿佛在街头变戏法,摊主会提醒围观的群众捂住耳朵:“要爆了啊!”

压力炉是一种简单机具,只要放上三轮车就踩着到处去做生意。一辆三轮车走江湖,从这个村庄到哪个乡镇,仿佛零食中的吉卜赛,从前鲜有固定店家。此机具福建也有,爆米香闽地叫“沙爆”。

时代在变迁,爆米香渐流行在爆过的米花中添加其他食品,以变化口感、多样化产品,诸如花生、葡萄干、南瓜子、芝麻、松子、巧克力、起司、抹茶、豌豆酥、薏仁、核桃、莲子、通心面等。

台湾童谣:“新娘新娘水当当,裤底破一孔,后壁爆米香,米香没人买,新娘跌到屎沟仔底。”从前爆米香提供代工服务,也有季节意涵。秋收后,引出爆米香师傅重现江湖,家家户户准备了奶粉、菠萝空罐头,装了些白米或糙米,排队等师傅把它变成爆米香。那是农业社会的庶民零食,农事暂歇,米香象征丰收和甜美,接下来就要迎接新年了。

爆米香机器也适合制作米麸,东势“志荣米麸”标榜以炮弹制成的机具操作爆米香和米麸;那机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创业老板在田间捡到的炮弹头。炮弹爆米香机独特之处在于:白铁的面积较大,高温受热较均匀,爆出来的米谷较香。还强调用麻布袋承接爆好的米谷,因为麻布袋和器具底层的木板会吸收水汽和热气,成品之风味优于铁笼。店家说早年生意好,总是从早爆到晚;后来零食种类越来越多,爆米香没落了。他们看准现代人热衷养生,遂研发出综合米麸,还建立网页,宅配销售到全台。

童年是一首雀跃的歌谣,在台湾,像我这种半百老翁年幼时多唱过《炒米香》歌谣:“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强强滚,四的炒米粉,五的五将军,六的六子孙,七的蚵仔煮面线,八的讲欲分一半,九的九婶婆,十的弄大锣。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过五万。羞羞羞,袂见笑,猜输不甘愿;猜输起哮喘,不甘愿,起哮喘,我欲来去投老师,投老师。”词句很无厘头,却朗朗上口。歌谣里的“炒米香”跟爆米香不同,将米炒熟或爆米后磨成米麸,闽南语曰炒米香。

台湾俗谚:“吃米香,嫁好尪。”爆米香是弥漫喜气的糕饼,若作为喜庆馈赠的礼品,都制成圆形,如基隆“泉利米香”,圆米香象征圆满、感恩和祝福。

优质的爆米香蓬松而酥脆,不黏牙,鼓荡着米香和麦芽甜,那是一种米的魔术表演,炽热的炉火,炉内的高压,准确调整的甜度,是那一代人的集体零食,恐怕也只有它能有效召唤孩子,暂时离开尪仔标和弹珠,团团围住压力锅等待爆炸,炸开现场的狂热,炸出记忆中的烟火。

然而爆米香不免是一种式微的行业,它的爆炸声震撼人心,迷人,却快速消失于街头,像童年一样快速消逝。

一个城市若有几摊爆米香流动着会更美,如台东秀明农夫市集总是有辉哥在爆米香。我们若不期然在街角遇见,仿佛重温了美好的旧梦。你多久没吃爆米香了?

膨糖

就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寄居在大姨家,高雄中学旁的皇宾旅社,放学后我步出三民小学,取道三凤中街回家,路上有几摊在卖膨糖,每一摊都蹲聚着小学生在等待。膨糖得一次一个制作:一把大汤匙,里面置半汤匙的黑糖和砂糖,加水,放在小火炉上煮溶解,用一只筷子不断搅拌至浓稠,离火,筷子蘸小苏打粉,搅拌;这时候匙内的深褐色的糖浆变淡,慢慢拉出筷子,只见匙内的糖浆迅速凝固,膨胀,成圆拱形;再略烤铁匙以融化边缘,即可取出膨糖。

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甜品难得,膨糖堪称是穷小孩的高档享受。如果还太烫,就用报纸包着吃;蓬松的糖饼表面张力般拱起,咬开来,里面如蜂巢有许多小洞,口感酥脆细密。如今追忆,觉得它加入一点肉桂粉,也许风味更佳。

这道甜点制作的道具、步骤都很简单;成功的关键在准确拿捏时间点,火候,离火的时间,糖浆浓稠度,搅拌小苏打粉的时机和速度等,都是膨糖能否漂亮隆起的要素。

那种变化带着游戏性质和愉悦感。若是自己动手做,糖浆离火后,加小苏打粉之前,须稍微降温,以免膨胀了又塌陷。即使做失败了也不要紧,当成一般的糖使用就是。

膨糖和彩色糖球、李仔糖都是我生命中早期的甜品体验,在我的记忆中,年复一年地修改,美化;它们同时带着自然秉性和社会秉性。

除了小苏打粉,膨糖几乎就是砂糖了。甘蔗种植连接着殖民时代、奴隶制度,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把非洲黑人运到加勒比海、巴西、美国南部等地当奴隶,估计超过一千万人。被运送到环加勒比海地区的黑奴,在那“砂糖殖民地”从事砂糖生产,让原本梦想不到的大量砂糖运往欧洲,史称“砂糖革命”。

甜味能瞬间予人快感,令人产生愉悦,故很多人吃到掺了糖的菜肴就直说美味。中古世纪以降,欧洲的王公贵族常用砂糖制作宴会上的饰品,流传至今,演变成婚宴上的蛋糕。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砂糖的产量还稀少,昂贵,带着神秘性,是部分上流社会炫耀权势和财力的象征,是少数餐桌上的调味品,或药品。那是多数人处于慢性营养不良的时代,热量高的砂糖才会被视为实时性药品。早在十一世纪,医学家阿维森纳[Avicenna,即伊本·西拿(IbnSina)]就断言:“唯有糖果才是万能之药。”十二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皇家御医有一帖用砂糖腌制玫瑰花的退烧处方,这道处方沿用很久,一直是西欧地区的退烧药,用以治疗结核病所引发的高烧。后来,人们对束手无策的状态,总是喻为“像是没有砂糖的药房”。

糖刚从药房走进日常生活,索价不菲,法国作家德拉克洛瓦(Delacroix)有一天在凡尔赛宫抱怨糖价太高,一磅要五法郎,他说:“如果糖价能降到三十苏(sous),我将一辈子只吃糖水。”德拉克洛瓦大概做梦也梦不到,没多久糖价就便宜得要命,不知他后来有没有遵守诺言?

砂糖大量流入欧洲后,消费意义自然产生了急剧的变化。砂糖和小苏打粉是制作膨糖最重要的原料。小苏打是制酸剂,学名是碳酸氢钠,化学式是NaHCO3,受热分解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可做为培粉,使食物胀大。膨糖已经式微,转而成为小学生的科学游戏,实验小苏打粉如何产生二氧化碳,膨胀食物的原理,其化学反应式为:2NaHCO3→CO2+H2O+Na2CO3。

膨糖魔术般,为我展示了人生第一堂化学课。我转学到鼓山小学后,已半个世纪不曾再尝膨糖味。如今我越来越觉得人生像一场魔术,明明昨天还是小学生,怎么忽然变成了一个糟老头?眨眼间,就告别香甜气息的青春岁月。

本期到这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大吉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