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原名邓永昌,字正卿。
年10月5日出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东省广州海珠区)。
他出生的家庭饱受战乱之苦,父亲邓焕庄和母亲郭氏希望他能有光明的未来,所以给他取名为邓永昌。
在家乡读小学时,他表现出聪颖的天赋和勤奋好学的态度。
邓焕庄意识到,无论儿子将来继承家业还是从事其他事业,都需要学习洋文和外国科学知识。
这在当时将英语视为“蛮夷之语”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不寻常的。
他们一家来到上海后,先让邓世昌进入教会学校,在欧洲人的指导下学习英语和算术。
邓世昌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够与洋老师进行对话,并阅读英美原版书籍。
洋老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航海之路年,邓世昌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航海训练,
先后到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
这次航习中,他们学习了航海日记的记录、测量太阳和星座位置的方法,并练习了各种航海仪器的操作。
返航时,学员们轮流驾驶船只,教师仔细核对航海日志。
经过两年的舰课实习后,邓世昌顺利毕业。
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期间,他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精通风涛、沙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等方面的知识,还熟悉中外交涉例文。
特别是在南洋实习期间,他展现出了出色的船舶驾驶和管理能力,获得了外教的高度评价。
由于年龄偏大,邓世昌显得更加稳重老练。
深受船政学堂的沈葆桢大臣的赏识,被誉为船政学堂中最聪明的青年之一。
军事生涯年2月,邓世昌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琛航”运输船的大副,
成为船政学堂培养的军官中首位指挥军舰的人。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军事教育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光绪元年(年),日本侵略者侵犯台湾、澎湖和基隆时。
邓世昌被任命为“海东云”号炮舰的管带,负责巡守海口,并获得了升为千总的机会。
壮烈殉国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勇敢作战。
在日本舰艇的围攻下,“致远”舰遭受重伤并起火燃烧,船身倾斜。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坚定信念:“我们从军是为了保卫国家,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现在只是死而已!
倭舰依仗‘吉野’号,如果击沉这艘舰,足以扭转局势。”
他毅然驾驶舰船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
日本舰艇的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舰射击。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导致发射管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邓世昌坠入海中时,他的随从试图用救生圈救他。
但他拒绝了,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中,这是我的义务,我不求活下去!”
他养的爱犬“太阳”也游到他身边,咬着他的胳膊想要救他,
但邓世昌毅然按住犬首,与舰船一同沉入海中。
他与全舰官兵余人一起壮烈殉国,享年45岁。
邓世昌的壮烈牺牲震动了全国,光绪皇帝感动得流泪,
并撰写了挥泪作成的联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追封邓世昌为“壮节公”,追赠“太子少保”之称,并将他安葬在京师昭忠祠中。
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他表功,称赞他的功绩不可磨灭。
清廷还赐给邓世昌的母亲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匾额,以示抚恤。
邓家利用这笔款项在广东番禺修建了邓世昌的衣冠冢,并建起了邓氏宗祠。
威海卫的百姓深感邓世昌的忠烈,
于年在成山上为他塑造了塑像并建造了祠堂,以永久纪念这位伟大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