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岞村和台湾基隆大岞村同为家乡ld

2

0

2

2

新春佳节乡贤齐聚共叙乡情共谋发展

为进一步凝聚乡贤力量,助推大岞发展,年2月6日上午,崇武镇大岞村举办“聚乡贤?献良策?促发展“新春座谈会。大岞村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与40余位在外经商、从政、创业的乡贤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家乡发展。会议由大岞村副主任张建福主持。

本次会议各项工作筹备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与会人员落实三码联查,验码、测温、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

座谈会上,大岞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林凤玉对各位乡贤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新春的问候。

随后,向与会乡贤介绍了大岞村年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和年及今后大岞的发展规划和方向。最后她分享了“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脚下这片土地,是我们永远的故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也必然要为其美丽富强而不懈奋斗!”并呼吁大家畅叙家乡情,共谋家乡事。

座谈会上,乡贤们结合自身经历并围绕大岞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民生建设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从发展惠女民俗乡村旅游业、优化人居环境、有效乡村治理、   年少离家,我把故土乡名揣在身边

年,张细山在两岸开放探亲后,首次“合法”的回家寻根、祭祖。

年,张细山回乡,与惠安有关方面商洽惠台海上渔工劳务合作事项。

年,张细山回乡,就渔工招录情况,与惠安有关方面商洽。

年,两岸开放探亲后,张细山、苏碧英夫妇回大岞村探亲。

  年的第五届海峡论坛大会,首次开展了同名村活动,很多人记住了张细山。

  这位来自台湾基隆、讲着浓重闽南口音普通话的老人,也让我们记住了这对同名村:基隆大岞村和惠安崇武大岞村。

 基隆的行政村落里,并没有大岞村。在台北文献会义工的帮助下,才知道原来这个地方其实称作基隆市中正区入船里。“大岞东宫”坐落在半山腰的2楼,一楼入口处写着“湄洲妈祖庙欢迎光临”,庙门紧锁。“我们这庙,没什么香火,是大岞村的会所。”张细山解释道。打开庙门,里面供奉着湄洲妈祖,墙壁上的很多照片,记录着这里和惠安崇武大岞村的缘分。

  “这是我在海峡论坛上发言的视频和照片,还有我们年到大陆大岞村进香的照片,还有老人协会的题字。”说起故乡,张细山的话一下多了起来。在众多闽台同名村中,大岞村是“年轻”的。张细山回忆,当年名泉州惠安崇武大岞村的村民来到台湾,当时大家年纪都较小,他才17岁。从妈祖庙2楼望去,基隆港就在眼前,“因为距离港口近,这里叫入船里,我们一上岸,除了10多人去了高雄,两三人去了台北,其余的几乎都留在了这里。”为了纪念祖籍地,这些人聚居的角落叫作“大岞村”。

张细山和老伴苏碧英常来寺庙打扫

  每家每月省钱,建起我们的妈祖宫

  初来乍到,也没有太多积蓄,同村的村民成了感情的最佳维系。

  他们一起去捕鱼,夜晚一起话仙,在当地娶妻生子。秉持着传统观念,村民们有着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家每个月省出一些钱,存进公共的账户,40多年前,一起集资买下当地的一个小房子,将一尊由崇武祖地带到台湾的妈祖神像迎进来,共同祭祀。经济好转后盖起了二楼,妈祖庙搬到了二楼。

  “有的租不起房子的,捕鱼回来,就睡在这庙里。”苏碧英接话。她在厦门出生,9岁时和父母一起坐渔船来到基隆,从此在这定居。“当时那个年代,竟也不知一下会呆这么久。”张细山说,实在太想家了,上世纪80年代,他和10多名村民,从菲律宾转道香港,回到了故乡崇武大岞村。

  张细山至今印象深刻,他们在村口遇上弟弟,两个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回到家时,兄弟姐妹都还在,可父母已经去世了。这次认亲后,两岸也加强了联系。年,海峡两岸开启交流大门,两个同名村交流也方便了些。那时候,崇武大岞村的经济还比较单一,许多年轻人不好就业,在张细山的对接下,很多年轻人来基隆当船员。“当时,每个月工资能拿到多元人民币。”根据不完全统计,经张细山牵线来台湾当船员的人次达数千人。

  惠安地瓜粉团,是我心里的故乡味道

  年,村民们推选30多人组成进香团,乘专船到崇武大岞村妈祖宫进香,此后每年进香成了固定动作。基隆大岞村妈祖庙的墙上,还裱挂着年崇武大岞村老年协会赠送的题字:同根同脉,有来有往。基隆大岞人记录重修妈祖像捐献名单的一块碑牌上,使用的前缀也是“福建省泉州府惠安县旅基隆市”。

  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当年聚集在一起的基隆大岞村村民,也都到台湾各个城市发展。“当年,我们一起来的名村民,只剩下30人了。”说起这些,张细山有些落寞,上一次到大陆进香也已经是3年前的事了。“很多人老了,走不动了。年轻人又忙,对故乡的情感自然没有我们深厚。”张细山说,他们这批人里,年纪最大的已经95岁,有的老人甚至都爬不动阶梯,连妈祖宫都来不了了。

  即便如此,每年的妈祖诞,来自台湾各地的大岞村村民也都会齐聚在这大岞东宫。张细山和老伴则坚持每年回崇武大岞村一次,一住就是一个月,他在基隆的家,保留着相同的惠安习俗。张细山最爱吃惠安的地瓜粉团,“每一次从故乡回来,我都要让我大姐准备一些地瓜粉和花生,那有故乡的味道。”说起这些,张细山露出孩子般的笑容。他坚持每年都带4个子女和孙儿一起回去,希望能让他们记住,根在那里。近两年由于疫情减少了流动,少了串门,但是张细山还是用“线上方式”给亲人送了祝福。

年台湾基隆大岞村村长张细山为家乡父老乡亲送视频祝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