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招聘会政策宣传展台,得知长春特意为吸引人才构建了‘’服务体系,回应了我最关心的政策、待遇等问题,更加坚定了我安心留长就业的决心。”近日,在激励人才助力“六城联动”发展“百日攻坚”行动吉林大学专场招聘会上,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与医药硕士研究生王佳琳,将简历投递给了长春希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佳琳提到的“”服务体系,是市人社局为充分做好高校毕业生留长就业创业工作,创新构建的“留人法宝”——围绕“政策、事业、待遇、感情”4个方面,实施“政策引领、政策性岗位开发、产业筑巢、创业扶持、就业集聚、安居保障、宜业优待、双元合育和拴心服务”9项行动20条具体措施。该体系实施以来,成功破解了自年起持续开展的“长春市百万大学生留长工程”(以下简称“留长工程”)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等问题。
据市人社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长春市共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6万个(次),累计组织线上线下招聘对接和创业服务活动余场次,全年实现高校毕业生留长10.38万人,为助推城市发展凝聚起强大的人才力量。
“党政校企”协同发力
建立就业服务工作联动机制
“宽城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特点就是加速落地和时效提升,抢抓关键时间节点,针对人才供需两端精准发力,明需求、亮政策、快行动、强落实,以实招新招留住人才。”据宽城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宽城区通过开展“强师计划”“三支一扶”及编外聘用人员等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挖掘出更多岗位资源,“留长工程”实效明显。
宽城区人社局取得的亮眼成绩,是我市人才工作实现市区联动、多点开花的生动缩影。今年,市人社局联动各县(市)区人社部门,引导和鼓励辖区内市场主体积极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持续发布岗位信息12万个(次),在全社会营造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为升级我市原有的“政校企”联合服务模式,市人社局牵头,突出党建引领,在我市形成“党政校企”联动工作机制。长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各部门、驻长高校联合企业持续发力,组建“两员一师”队伍,建立“省市区”三级就业服务专班,为促进大学生留长搭建平台。
与此同时,为实现高层次、高学历、应往届毕业生与我市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今年7月,经市编办批准,我市创新成立长春市人才服务局,特设大学生人才服务处、重点产业服务处和中小微企业服务处,组建专门队伍,通过全方位摸底走访、分析研判、政策宣传、招聘对接等举措,组建“企业HR联盟”和“高校联盟”,创新建设“人才服务大脑”软件平台,通过“党政”搭桥,全力推动“校企”对接。历时半年,市人才服务局已服务各类企业千余家,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百余场,发布就业岗位2.5万个。
聚焦产业
持续释放利好政策叠加效应
说起今年新出台的“人才措施20条”,已经在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就职的小吴赞不绝口。“我是山东人,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后,拿到了长春发放的每个月块钱的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这样的好政策,令人感觉特别温暖,也让我能更专心地留在企业学本事。”小吴的话,道出了许多安心留长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的心声。
被人才所津津乐道的“好政策”,是我市今年6月出台的《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高校毕业生来(留)长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新政策与原有政策的共同发力,持续释放出利好政策的叠加效应。值得一提的是,新政策中,重点强化了政策性岗位开发。目前,我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基层等已开发政策性岗位1.5万余个,“强师计划”“强医计划”作用凸显,基层和编外岗位开发力度空前。措施还同步完善了留长安居补贴、人才公寓、创业贷款、就业见习补贴、企业吸纳毕业生一次性补贴、初创和生活补贴等政策,并逐项推进落实,充分发挥政策引留人才效能。同时,我市还先后开展人才住房保障支持项目和高校毕业生安家补贴项目,市本级已为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奖补资金.6万元;开发就业见习岗位个,累计发展就业见习单位家,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见习生人,发放就业见习补贴资金万元;为大学生留长租住人才公寓落实补贴资金.38万元;成功招聘带编入伍高校毕业生68名。
与此同时,为实现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服务产业链,我市人社部门聚焦“1+6”重点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开展“调研、对接”服务,对全省64所高校涵盖“1+6”重点产业的毕业生专业、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共覆盖毕业生3.8万余人。为全面掌握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留省留长就业情况、存在问题,市人社局还组织召开“促进高校毕业生在长就业创业助力长春市产业发展”座谈会,20余所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深入交流,为更好地开展应届毕业生留长就业创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优化、拓展服务方面,我市陆续开展“长聚人才-毕业季专项行动”“助企抗疫,惠企引才”主题服务企业月等线上招聘活动,持续向大学生提供“政策服务云宣讲,就业岗位云推送,主题活动云对接,留长平台云推介,留长典型云引领”5项“云”服务。
为强化“域外引才”效果,我市人社部门还在线上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稳就业,促发展——长春市百万大学生留长工程”年域外引才校园双选会,面向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点对点”直招,引才聚才效果明显。
“学培引保”
全链条服务提升人才归属感
“最让我受益的就是培训期间,公司提供的教学设备与工厂的实操设备完全一致,对于理论大于实践的高校毕业生来说,这种针对性、实用性培训非常有用,大大缩短了我们与岗位的磨合期。”说这话的王同学,现在就职于长春市施耐利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成为我市开展“深化本专业+拓展新职业”多元化培训的受益者之一。
为提升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搭建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提高职业素养、企业精准选拔人才的平台,我市20家大学生实训基地为大四学生提供汽车、生物医药、光电信息专业等相关实训岗位个,为实训基地发放启动资金万元。另一方面,市人社局持续开展涵盖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大学生新职业项目制培训,长春斯纳欧软件有限公司等6家培训企业与28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大学生新职业项目制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培训人员范围从应届毕业生扩大至毕业季未离校大学生、毕业两年内未就业大学生。截至目前,大学生新职业项目制培训已累计完成培训人次,人实现就业,为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提供平台。
对此,工业机器人技能定点培训基地——长春市施耐利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人事主管马女士深有体会。目前,企业已累计培训名大学生,从这里毕业的学员就业率达90%,除了“为我所用”的人才之外,受训大学生如今分布于我市多家企业,从事工业机器人调试工程师、维保工程师、离线仿真工程师等岗位,大大缓解了智能制造企业招工难题。
今年,市人社局还联合多部门,累计组织、参加包括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吉林省选拔赛暨第四届“摆渡杯”创业创新大赛等9项赛事。在“摆渡杯”大赛中,我市最终有10个项目在省级决赛获奖并获得推荐参加国赛资格。加之我市通过多渠道宣传留长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形成了“大赛+典型”的双向引领之势,充分激发起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
对于吉林大学毕业生朱宇婷来说,长春“租房+购房”双补贴政策,成了她留在异乡打拼的动力。走进朱宇婷位于宽城区基隆家园的人才公寓,8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布局简约大方,房间内,床、沙发、茶几、置物架、宽带网络等基本生活设施完备。在“一公里生活圈”内,超市、商街、公交车站、医院等更是一应俱全。“这里不仅居住环境好,租金也比市场价低很多。面对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这个‘小家’让我没了后顾之忧。”朱宇婷说,安居在基隆家园人才公寓,她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长春留住人才的诚意。
据长春市人才公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人才公寓共审批入住人,每人减免租金30%。我市还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长春青年人才城(人才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建设2万套、万平方米公寓为主的“长春青年人才城”,重点建设“润寓”九个区块的青年人才社区。目前,全部动工的“润寓”九个区块中,位于北湖和前进大街共套公寓,已于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为我市构建“近悦远来”的引才聚才格局奠定基础。
来源:市人社局、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