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姚莹被捕入狱,与他一起的,还有台湾总兵达洪阿。此时距离他被道光帝任命为台湾兵备道负责台湾地区防务只有5年。不得不说,安徽人与台湾有着血脉相连的情感。数年后,清朝在台湾正式设省,淮军将领刘铭传出任首任台湾巡抚。
和很多以贪墨、懒政而受惩的官吏不同,姚莹在下狱之前,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抗英英雄。年7月,英国双桅船入侵台湾鹿耳门外海面,被姚莹派兵击退。一年后,英国又派三艘三桅船来侵犯,又被击退。之后,他又领导台湾军民在鸡笼(基隆)、三沙湾,以及大安港连战连捷。
尤其是在大安港,他“计诱搁浅,设伏歼擒”,打死打伤英军60人,汉奸5人,俘虏余名,缴获大小铜铁炮13门,可谓是中外震惊。要知道,在晚晴的沿海抗战中,以冷兵器为主的清军无一例外都遭遇失败,世人公认的镇江之战最为惨烈,但英军仅死37人,伤人。
可以说,姚莹有力地捍卫了宝岛,同时也提振了国人的士气。但就是这样的抗英英雄,却不容于朝廷内的主和派,加上英国也施加压力,诬其“冒功”邀赏,枉杀英人遭风难民,最后竟被革职查办,成了罪人。好在包括曾国藩在内的许多士人纷纷为姚莹等人鸣不平。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姚莹羁押六天之后,终于被释放,但还是贬官以知州发配四川,接着又被四川总督宝兴打发到西藏公干。
这种悲情的背后,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不同于以往的改朝换代,来自西方的文明和野心,在坚船利炮的护卫下,正一点点地撬开老大帝国的大门。还没等打上几拳,清朝便成了擂台上只剩下挨揍的拳手,缩在角落里,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这不仅让朝野震惊,更彻底地改变了世道人心。在文学界和思想界,“睁眼看世界”的魏源和龚自珍逐渐成为了当时的明星人物。相比他们而言,桐城派更像是坐在家里论道的老学究,保守、陈旧,哪怕是被人追捧多年的“义法”,到了推崇个性、解放的年代,却一如束缚寡妇的礼法,对人的心灵起到了桎梏的作用。
还好还有姚莹。这位姚鼐的弟子,也是他的侄孙,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但其学又不受所囿,“弱冠时即以经世自任,”“为学体用兼备,不为空谈。”在23岁时,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地方官,相继出任福建平和令、龙溪令,办事干练,诛奸抑暴,漳人大悦,被誉称“闽吏第一”。深受林则徐、陶澍的器重,两人多次向朝廷推荐姚莹。除此外,他还与龚自珍、魏源等人谈论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