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月笙女儿再游上海,九旬老人提起陈年旧事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153160.html

年年底,一对耄耋之年的老年夫妇,正坐在上海石库门里的一间菜馆里品尝上海本帮菜。

这对老人的桌边,站着七八个手持长枪短炮摄影器材的记者,正围着两人不停地拍照。这对老夫妇的脸上一点也没有厌烦的表情,老太太还笑呵呵地对着记者们说:“你们要把我拍好看点啊!”

这位老太太看上去已经年近九十,但她的身上,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气质。即使不认识她的人,也感觉这位老太太一定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

有好事者偷偷地向边上的记者打听:这对老夫妇究竟是何方神圣?记者告诉他们,这对夫妇就是从台北回大陆探亲的昔日上海滩闻人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以及她的丈夫蒯松茂。

“怪不得这老太太的气质如此特别,原来她是杜月笙的女儿!”

一、

“杜月笙”这个名字,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

他是当年上海滩最富有传奇性的人物之一,是民国时期上海滩 的黑帮大佬,他的一生充满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他所建立的庞大黑帮王国和在中国现代史上刻下的独特印记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杜月笙是上海川沙县高桥镇南杜宅人,生于年,幼年时父母早亡,15岁时来到上海一家水果行中当学徒。

后来杜月笙加入了青帮,投靠在青帮大佬 金荣的门下。靠着察言观色、灵活应变的性格,杜月笙很快获得了 金荣的赏识,成为 金荣的亲信。

在为 金荣“打天下”的过程中,杜月笙以其才干和功劳赢得了 金荣的信任,同时结纳了一批死心塌地为他效劳的门徒,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并后来居上,成为上海滩与 金荣、张啸林并称的“上海三大亨”之一。

年4月,杜月笙指使流氓镇压上海工人纠察队,成为蒋介石镇压革命运动的打手,因此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杜月笙脱颖而出,超越 金荣和张啸林,成为上海滩最煊赫的角色。

抗战期间,杜月笙也曾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

淞沪抗战时,杜月笙收容、安置了大量难民,上海沦陷后,拒绝日本人的拉拢,迁居香港,指使手下暗杀了一批汉奸,还曾向八路 捐赠过一些物资,对共产 表示出了合作的态度。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托人捎话,请避居香港的杜月笙返回大陆,但由于种种原因,杜月笙一直没有成行,直至在香港去世。

杜月笙一生娶过5房太太,共有10个子女。他的大太太沈月英没有生育,只领养了一子,名叫杜维藩。

二太太陈帼英共生育3个儿子;杜维桓、杜维翰、杜维宁。三太太孙佩豪生育两个儿子:杜维屏和杜维亲。

四太太姚玉兰为杜月笙生养了二子和二女:杜维善、杜维嵩和杜美如、杜美霞。五太太孟小冬是京剧名伶,没有为杜月笙生下一儿半女。

杜月笙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严禁子女们沾染烟 娼等不良习气。他的儿子杜维藩有一次逃学,被杜月笙知道后,狠狠甩了杜维藩两个耳光;女儿杜美如一次外语考试成绩不及格,被他用鞭子抽了十几下。

杜月笙去世之后,他的太太和子女们大多去了台湾,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杜家的后代中,也没有一个像杜月笙那样混黑道的,大多都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有成。

二、

杜美如这次回大陆探亲,被问到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杜月笙最终没能回到大陆?”

对于这个问题,杜美如的看法是:“父亲不愿去台湾,不敢回大陆。”

由于杜月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 变时当过蒋介石的帮凶,屠杀过无数共产 人,大陆解放后,杜月笙一直害怕共产 会找他“秋后算账”,所以一直滞留香港,不敢回来。

尽管杜月笙在上海曾经是个跺跺脚地皮也要抖三抖的人物,但在香港却没有资产,连所谓“杜公馆”都是别人的馈赠。当时杜美如打理全家的账目,杜家捉襟见肘的情景令她至今记忆犹新。

蒋介石也曾邀请杜月笙去台湾,但杜月笙对国民 已失去信心。

特别是在杜月笙准备带全家从香港去法国时,国民 权还向杜月笙索要15万美元从香港出境的“护照费”,让当时囊中羞涩的杜月笙大为气愤,被迫放弃了移居法国的念头。从此对国民 权的态度更加心灰意冷。

杜美如记得,在国民 权提出要杜月笙交出15万美元的“护照费”才肯让他去法国后,杜月笙极为伤心,好几天都没有吃饭。

那几天他不停地自言自语,说自己抗战把全家丢在上海,自己只身赴重庆帮蒋介石,甚至把太太的首饰变卖捐给国民 府用来抗日,结果现在国民 还要敲他的竹杠,实在是太令人寒心了。

这次事件对杜月笙的打击很大,从那以后,杜月笙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经常喘不上气来,要靠吸氧维持生命。

杜月笙的好友、有"中国的摩根"之称的银行家陈光甫来拜访杜月笙。陈光甫告诉杜月笙,北京中国银行已派人来港,请杜月笙、陈光甫、张公权、宋汉章等人去北京参加中国银行的改组会议。

陈光甫的来意,就是向杜月笙讨主意的。

杜月笙沉思了好一会儿才说:“我们都算是无家可归的人,今后到底是去台湾还是回大陆还很难说。既然北京来人叫我们回去开会,这是给我们面子,我的意思,大家可以出具委托书,派代表去北京开会。”

数日之后,中共又派章士钊来到香港,向杜月笙宣传中共的 策,潘汉年也托人转告杜月笙:“望勿再为蒋效力,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多多为人民服务。”

但杜月笙依旧顾虑重重。他向潘汉年表示,自己因身体原因暂不能回大陆,但也决不去台湾。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也不断派人赴港,拉拢杜月笙去台湾,说是蒋介石准备聘请杜月笙为“救国公债节约储蓄券港澳劝募主任委员”,同样被杜月笙婉言拒绝。

一天,台湾方面忽然派人来到杜家,告诉杜月笙:上海将于年4月1日公审 金荣、杨虎等人,不但要枪决两人,连杜月笙也要被押回上海执行枪决。

杜月笙虽然知道中共对他的态度,但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仍然直发毛。他知道自己对共产 人欠下过不少血债,所以一连几天都无法入睡,惊恐到了极点。

年8月7日,杜月笙病情加重,随即将家人叫到床前,口述了一份遗嘱。口述完遗嘱后,他挣扎着签上自己的名字,随即又昏迷了过去。

8月16日下午,63岁的杜月笙咽下了 一口气。临终前,他给家人留下了 一句话:“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大家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三、

杜月笙去世后,家人把他的灵柩运到台湾,下葬在了基隆。杜家的子女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将来有朝一日,能把父亲的灵柩要从台湾运回大陆安葬。

杜月笙死后,姚玉兰带着杜美如几个孩子去了台湾。年,25岁的杜美如在一场舞会上认识了一名名叫蒯松茂的飞行员,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蒯松茂祖籍安徽,13岁时,考入了国民 府空 幼年学校,后随国民 败逃台湾,成为一名空 战斗机飞行员。

年,蒯松茂与杜美如在台湾结婚后不久,便被调到台湾驻约旦“大使馆”担任空 武官一职,负责帮助训练约旦空 。

杜美如也跟随丈夫去了约旦生活。年,蒯松茂从空 退役后,夫妇俩便留在了约旦,并在约旦首都安曼开了约旦 家中餐馆——“中华餐厅”。

说起这家餐馆,杜美如颇为自豪。因为这家餐馆是她用父亲分给自己的美元遗产开起来的。在餐馆开办之初,杜美如既当老板又当杂工,有时还要兼职当跑堂,才将这家餐馆开成如今的规模。

餐馆刚开张的时候,杜美如很快完成了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小公主”,到一个天天采买,24小时轮轴转的饭店老板娘的身份转变。有一次在上街买菜时,她遭遇了一场车祸,脸上留下了一个伤痕。

蒯松茂心疼她,叫她放弃,杜美如却坚持了下来。如今提起这件事,她总是不忘调侃一下:“那场车祸,给我脸上增添了一个小酒窝!”

杜美如之所以要坚持,是因为在安曼开中餐馆,也是杜美如的决定。

蒯松茂由于工作的原因,和约旦王室有过一些接触,杜美如发现约旦王室成员中,有不少人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美食情有独钟,而当时的安曼又没有一家像样的中餐厅,所以她决定,在约旦开设一家正宗的中餐厅,一定会有生意。

年3月,台湾准备将蒯松茂调回台北,杜美如于是动员丈夫退役,留在约旦两人一起经营中餐厅。就这样,蒯松茂成了杜美如的 名“员工”。

现在的“中华餐厅”是安曼 的一家中餐馆,每天来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生意十分兴隆。约旦不少王室成员,以及中国驻约旦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是中华菜厅的常客。

由于和中国驻约旦大使馆的接触较多,所以每年十月一日中国的国庆之日,夫妇俩都会被邀请到中国大使馆作客。

和中国大使馆的人接触多了,蒯松茂和杜美如也能经常听到国内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听到这些消息,也让身在异邦的杜美如对祖国大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