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台湾告急,清 府诏令刘铭传以巡抚衔赴台湾督办 务。
当时,台湾的防务十分薄弱,总共四十营官兵,两万余人,要守卫长达余里的海疆,显然力不从心。
而且, 队装备极差,名为水师,却没有船只。海岸的火炮少得可怜。台湾道台刘璈在兵力部署上重南轻北,四十营兵,台南部署了三十一营,而台北仅有九营。
法国侵略者窥知台湾布防的这一弱点后,就把攻击重点放在台湾北部,计划攻占基隆煤矿,夺取台北,进而吞并全台湾。于是,基隆之战的序幕拉开了。
一、变劣势为优势,首战告捷。
年8月4日,法 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兵舰五艘,逼近基隆。这时,基隆海口仅有五门固定方向的大炮,只能正面守,无法侧向攻。
当时清 的海岸火炮(图像)刚就任的刘铭传,没有时间调整台湾的兵力部署,只得就此仓促应战。开战不久,炮台连同前壁火药库均被敌 摧毁,清 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为了扭转不利局势,刘铭传大胆采用“诱敌深入,陆上作战”的战术。留下少数 兵凭险固守海岸小山制高点,其余的部队都撤到后山隐蔽。
当法 以为清 已经溃败,无所顾忌地涌上海岸时,刘铭传命令隐蔽的部队迂回包抄、夹击敌人。
上岸的法 (图景)这一出乎意料的围攻,使得法 不知所措,纷纷溃逃。于是,刘铭传变劣势为优势,首战告捷。清 府闻报大喜,特奖励给刘铭传内帑银三千两,以资犒赏。
二、弃基隆救沪尾,遭到申饬。
不甘心失败的法 ,于10月1日将舰队分为两个作战集团,分别向基隆、沪尾(淡水)同时发动了进攻。
进攻基隆的法 舰队(图景)基隆在台北东北,有良港和煤矿,距离台北50余里,中间为丘陵所隔。沪尾在台北西偏北,距离台北三十余里,有淡水河相通,是台北府的门户。
敌人攻打基隆意在占据良港、煤矿;进攻沪尾则意在攻占台北府。
这样一来,刘铭传两处遭受攻击,处境窘迫。一时间,刘铭传又难以将刘璈部署在台南的重兵调到台北,只好将现有的兵力一分为二,由将领孙开华带一部坚守沪尾,自己亲率一部守卫基隆。
刘铭传守卫基隆(剧照)法 开始主攻基隆后,几千名士兵轮番进攻清 的滩头阵地,但敌人始终未能得手。于是,遭受重挫的法 突然改变主攻方向,向沪尾发起了猛烈进攻。
沪尾守 不多,而且已呈疲惫之态,难以抵挡法 的猛攻。为此,孙开华接连不断地向吉隆的刘铭传告急。
鏖战正酣的刘铭传,得到沪尾 情危机的报告后,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下令 队立刻撤出战斗,炸毁煤井,转移机器,全力救援沪尾。
基隆守 不解其意,纷纷哭谏,要求死守基隆。刘铭传深知沪尾之危,不容再迟滞、拖延,便对 兵们断然说道:“吾计已决,罪谴吾自当之。有违令者斩。”随之,清 主动撤出了基隆。
刘铭传决定撤离基隆(剧照)基隆失守的消息传报到北京,满朝文武为之震惊。清 府对刘铭传大为不满,训斥道:“基隆要地岂容法兵占据,著刘铭传乘其喘息未定,联络刘璈,同心协力,合队攻剿。”
刘铭传为什么会如此行事呢?因为他想保全台北府城。
三、顾大局合兵力,大败法 。
沪尾有失,台北府就将遭受法 的进攻,届时基隆也有失守的可能。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基隆、沪尾作为守护府城的北、西两大门户,如能双双坚守,当然再好不过。
英勇抗敌的清 (图景)事实上,如果继续分头硬拼,兵力单薄的清 有被法 各个击破的危险。再者,从台南调兵已是远水难救近火。
为此,刘铭传说:“基隆万分危迫,沪尾又被急攻,基隆无兵可分。沪尾又当基隆后路,离府城只有三十里,仅恃一线之口,商船声息稍通。
装粮饷尽在府城,沪口除沈船之外,台脆兵单,万无足恃。倘根本一失,前 不战自溃,必至全台瓦解,莫可挽回。”
其中的意思非常明确:其一,情况危急,坚守两地已有困难;其二,沪尾的战略地位较基隆更为重要,关系到全台存亡,需尽力保守。
在这种情况下,刘铭传撤离基隆,救援沪尾,显然是欲解燃眉之急的、 的 方案。是一种丢车保帅的策略;是一种全局在胸,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正确的战略思想。
由于基隆部队的及时增援,沪尾的 力得到加强,导致敌人连攻七天未能得手。
援助沪尾的清 (剧照)而且,在10月8日,当四、五百法 上岸进入清 的埋伏圈时,清 以 优势的兵力分路合击法 。当场击毙法 三百余名,其余的四处溃逃。由于惊慌失措,相互践踏,法 又死伤、溺亡了一百多人。
如果刘铭传不撤离基隆,集中兵力,这一胜利是很难想象的。
这一仗,法 伤亡惨重。事后,法国海 远东舰队司令孤拔曾沮丧地承认:“淡水(沪尾)失败严重。……因此我放弃占领淡水埠口,因为我们 队员兵仅勉强足供基隆之用”。
孤拔(图像)通过孤拔的这一表述,亦可力证刘铭传当时的决策的正确。事实上,清 府后来对刘铭传的重用,也是对其舍弃基隆救援沪尾行为的默许。
主要参考文献:《刘壮肃公奏议》、《光绪朝东华录》、《法国 皮书之中法战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