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秋,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已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国民党中的许多军政人员感到大势已去,纷纷寻找出路。
为适应这一形势,中共中央上海局成立了以张执一同志为书记的策反工作委员会,李正文、王锡珍(陈约珥)、田云樵三人为委员,分别对国民党军政各界展开秘密活动。
年初,李正文被派去和以段伯宇为核心的一批准备反蒋起义的国民党进步将领会面。
段伯宇是蒋介石总统府军务局第四(情报)科少将科长;
他就读国民党的陆军大学时结识并团结了一批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进步同学,经常秘密讨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结业后他们先后被分配到了国防部和其他军事机关,都握有一定的军权,彼此仍保持着密切联系;
到年,大家在段伯宇的引导和倡议下,决定弃暗投明,倒戈起义。
他们一致同意寻找共产党的领导,投身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洪流。
段伯宇(左一)、段仲宇(左二)段伯宇通过他的表弟中共党员温尚煜联系到党的关系,张执一了解到这一切后,决定派李正文和他们联系。
李正文和段伯宇一见如故;
通过他,李正文陆续会见了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代局长兼预干总队少将总队长贾亦斌、淞沪港口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兼上海铁路指挥官段仲宇(段伯宇的弟弟)、伞兵第3团上校团长刘农畯、工兵第4团上校团长王海峤等人。
李正文的穿针引线,织就了一条看不见的地下战线。
在这条战线上,段伯宇等同志依靠党的威力,使国民党的军政官员争先恐后起义投诚。
这也是当时所称的段氏兄弟搞垮蒋介石半壁天下的主要原因。
年4月,驻扎在嘉兴东大营、西大营的蒋经国嫡系部队——国民党预干总队曾发生了一次重大起义。
这次起义震惊了国民党朝野,蒋介石暴跳如雷,蒋经国宛如心头被剜了一刀,痛哭流涕向其父检讨。
当年那场起义的指挥者即是原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贾亦斌。
贾亦斌,湖北省阳新县人,行伍出身,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后至国民党重庆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深造,因才华出众,深受蒋经国赏识,结业后被授少将军衔。
在贾亦斌结婚时,蒋经国还主动要求做证婚人。
国防部预备干部局陆军预备干部训练第一总队(简称预干总队)初创时千余人,很快扩充至余人,贾亦斌被委任为总队长。
年1月23日,蒋介石回到溪口后,国民党国防部根据他的指示,把南京的刘农畯的伞兵三团开到上海安亭,贾亦斌的预备干部第一总队开到嘉兴。
贾亦斌为李正文派遣的联络员张文藻谋得一个秘书的职务,使之能够在预干总队公开活动。
在蒋经国的嫡系部队中策动起义,不可能一点蛛丝马迹不露;
且一向对时局持悲观态度的贾亦斌,突然对执掌预干总队如此热心,自然就引起某些人的怀疑
因此他被多次密报情形异常而招致蒋经国猜忌;
不久,预干总队西大营北门外,就支起了一个杂货摊,严密地注视着驻地的动静。
接着,蒋经国的亲信江国栋,突然携带大量银元来到嘉兴。
他住进一家小旅馆后,那里进出的人便多了起来。
预干总队有人被收买,刺探贾亦斌的言行,预干总队内的活动。
有关情报,随即呈送蒋经国本人。
2月底,保密局嘉兴站接到来自国防部的密电:贾亦斌言行偏激,应予慎防;
3月初他被免去预干局代局长(局长是蒋经国)、预干团团长、预干第一总队队长之职;
预干第一总队队长之职改由副总队长黎天铎(据说就是此人告密)接任。
面对如此变局,上海党没有失掉对贾亦斌领导的预干总队的重视,反而认为在嘉兴的这支部队虽然受到蒋军的重兵包围,起义难免失败,但也应该起义。
因为这是蒋经国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王牌太子军,是专门训练素质较高的青年干部,用以配备30个现代化新军来支撑蒋家王朝的擎天柱;
这支部队可说是蒋经国嫡系中的嫡系,它一旦起义,对整个蒋军的震动之大,可想而知,必能达到动摇蒋介石总后方基地的作用,其政治影响无可估量。
年3月,国防部预干局调兼预干团同仁在嘉兴留影纪念,中排左五为贾亦斌3月15日,贾亦斌从嘉兴回到上海,住在吴宫饭店,这时他发现前门已布有特务,他就从后门出走,赶赴段伯宇的家(他住的宝山路一号,人称段公馆,后来成了上海局策反委的秘密联络点之一),研究起义后的行动路线。
当时,原定趁预干总队奉命乘轮船开赴福建之际,一出吴淞口,就发动起义。
后来考虑到刘农畯的伞兵第3团已经计划好,在开赴鼓浪屿时,于吴淞口外起义,如果预干总队先这样做,必然会给伞兵团起义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贾亦斌向党组织提出,预干总队在嘉兴起义、伞兵第3团在上海起义。
4月2日,李正文在段仲宇公馆向段氏兄弟、贾亦斌、刘农畯等人传达了上海局同意预干总队于4月15日发动起义的指示,同时他们对预干总队的起义时机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并立即行动。
当夜,贾亦斌就偕同副官孙效武到上海西站,在混乱中从窗口爬上火车,于3日凌晨抵达嘉兴。
他俩在车站旁一家小旅馆歇了一下,然后移居北门外钮家滩一处老百姓家隐蔽起来。
贾亦斌秘密潜回嘉兴后,在联络员张文藻的协助下,在预干总队官兵中开展了紧张的部署,准备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每天与总队骨干策划起义,制订行军路线;
大队长李恺寅等一批进步分子也积极配合贾亦斌,在官兵中开展准备起义的秘密活动。
预干总队约有近四千名学员,都是一些有文化素质和有思想抱负的青年,大部分是贾亦斌的老部下,其中不少是被解放军俘虏教育后释放回来的,对于共产党的政策比较了解,而且有亲身体验。
他们早就对专制腐败的蒋政权极为反感,决不愿为蒋介石卖命,因此当得知他们一向爱戴的总队长贾亦斌领导他们准备起义时,无不欢欣鼓舞,热烈拥护。
4月4日午夜12时许,贾亦斌察觉起义消息可能已泄漏,随即向李正文通报,并力主提前起义。
李正文当机立断,批准了贾亦斌的主张,但也告诉贾亦斌,由于起义时间改变,预干总队只能在没有策应的情况下孤军奋战。
但时间紧迫,不宜拖延过久,于是,贾亦斌就日夜留在嘉兴部队里活动,同组织上的联系,则由李正文去嘉兴和他见面。
4月5日李正文最后一次去嘉兴,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两人商定了整个行动计划:
起义定于4月7日凌晨正式举行。
首先,迫使黎天铎签署到莫干山进行军事演习的命令,使部队行动以合法名义穿越京杭国道;
第二,到达莫干山后,正式宣布起义,打出苏浙皖边区民主联军的旗帜,开展游击战,策应解放军渡江战役。
起义一开始还算顺利。
6日天色垂暮时分,李恺寅派了十几名学员携带武器来接贾亦斌。
他们到达西大营时,操场上这里一堆,那里一群,干部学员们已拿起武器,整装待发。
大家见到贾亦斌,纷纷前来握手,气氛紧张热烈。
他立即同学员们一起到黎天铎的办公室和他谈判。
但是黎天铎不肯就范,到午夜12时,还是相持不下。
贾亦斌看时间不容再拖,就明确告诉他:是共产党叫我来的。你现在有两条路:一条是把我送到国防部,可以升官发财;第二条是跟我们走,下令行军,到莫干山演习,限你考虑五分钟答复
这时,学员们有的把刺刀指向黎天铎的胸膛,有的把手枪对着他的后背。
他见势头不对,对贾亦斌说:你是我的老长官,你带的路不会错,我听你的
这样,黎天铎才拿起笔来,下令行军演习两天。
年贾亦斌(前排左二)与另一起义参加者李恺寅(前排右二)等在嘉兴西大营营房前合影留念但是7日凌晨部队集结时,才发现预干总队住西大营的余名学员虽大部分都到,但住东大营学员却到得较少。
原来是黎天铎手下中队长林荫顽固反对起义,派人抢先占据了东大营营门。
眼看天色渐明,贾亦斌只得依计划发出开拔的命令。
起义部队出了嘉兴后,南京国防部和溪口方面同时接到急电:贾亦斌叛变,黎天铎下落不明,这对蒋政权犹如一声惊天霹雳。
为除此心腹大患,蒋介石急调四个整师和一个军的一部分,以及江浙皖三省的保安部队、交警部队,甚至不惜动用防守长江天堑的陆军和空军,以几十倍于起义部队的兵力,设下重重包围圈和堵截线,并悬赏5万银元缉拿贾亦斌。
由于接连发生意外,起义部队没能按预定设想迅速跨越京杭国道,而在距嘉兴30公里处的乌镇陷入了国民党军的包围。
贾亦斌根据形势,决定将部队分成三路突围。
第—路,贾亦斌率领三四百人,经过两昼夜的激战,转移到双林镇,继而到菱湖。
第二路,由预干团第一总队辅导组组长刘异率领千余人,10日到达离莫干山15里的三桥埠,当晚突破敌人防线,冲上莫干山。后来由于警惕性不高,在遭国民党驻军赵荡辉部突袭后被缴械。
第三路,由预干团第一大队队长李恺寅带了几百人冲到德清、武康一带。
4月9日晨,贾亦斌和李恺寅在冲出重围后,于双林镇附近会合时,只剩下多人了。
贾亦斌等假充国民党第36师一部,以追击叛军为名,顺利通过了京杭国道封锁线。
4月12日,他们来到位于山区的妙西山良村时,又遭遇了一场恶战。
起义部队浴血奋战,终因力量悬殊太大,寡不敌众,牺牲惨重,最终只有80余人冲了出来。
国民党的报纸大肆宣传,说贾亦斌已被击毙。
贾亦斌杀出重围,身负重伤,历尽艰险,最后在当地群众和游击队的救助下,安全脱险,同中共游击队取得了联系。
同时,李恺寅也死里逃生,回到了人民的队伍。
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并随即突破长江天堑。
几天后,中共华东局和三野的领导陈毅、曾山及中共上海局书记刘晓等在江苏丹阳大旅社接见了贾亦斌。
国民党预干总队起义,虽然最后只有80余人到达游击区,但这一从心窝里反出来的正义行动,震动全国,是对蒋家王朝的沉重打击,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意义和影响巨大,也为发生在嘉兴大地上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记下了厚重的一笔。
国民党的伞兵部队,最初由国民政府责成杜聿明于年在昆明创建,划分为一、二、三团,隶属陆军总部。
伞兵军官都是国民党中级和高级军事院校的毕业生,一律美式装备,是以伞降或机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战的合成兵种,具有空中快速机动和地面猛烈突击的作战能力,因而成为国军的特种嫡系机械化部队。
伞兵第3团是蒋介石十分重视的嫡系部队。
策反国民党伞兵的计划也是从年初开始实施的;
李正文和刘农畯取得联系(除了段伯宇的引荐外,刘农畯还通过在中法高级职校——上海机械专科学院工作的弟弟刘振武与李正文取得了联系)后,发展他入了党,并派去了联络员周其昌,在伞兵第3团里建立了党支部。
20世纪40年代初的李正文刘农畯是湖南邵东人,他的叔父刘惊涛是湖南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年被反动地主杀害了。
刘团长的这段背景在当时并不是秘密,伞三团中的邵阳籍军官全都知道,但因为那时候国民党官员与共产党有历史关系的人非常多,甚至有许多人原本就是从共产党那边过来的,所以大家并没有太把它当回事。
这个团是由刘农畯新建起来的,人员都经过精心挑选,三个营长有两个是湖南邵阳人,团部军需、副官、文书以及直属连的军官不是团长的亲戚就是团长的同学或者同乡。
这个小圈子力量非常稳固,事实也证明,它起义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团副李贵田、副排长孟虎、参谋陈家懋等还都是党员,他们自然积极协助刘农畯开展起义动员。
起义原准备在解放军解放上海时里应外合。但3月20日,蒋介石为了将嫡系精锐部队撤往台湾,保存实力,以便东山再起,就责成国防部命令伞兵司令部着伞兵部队分作三个梯队,……从海路南撤福州待命,不得有误;
伞兵司令部已多次催促该团立即撤往台湾,不能再拖——因战局吃紧,日后恐无法解决运输船只,3团需提前起程,与伞兵司令部军械处一道,和伞兵2团合并为一个梯队,于3月28日撤离上海。
刘农畯立即将此情况通过周其昌转告了李正文。
这时候的上海滩已处于腥风血雨之中。
根据蒋介石的手令,军警宪正一齐出动,对地下党进行大规模搜捕。
此时的张执一、李正文已暴露身份,不得不匆忙转移去了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
示意图上海策反委员会的工作改由张登主持,伞兵3团起义一事则移交给田云樵负责。
他们仔细研究以后,认为应该设法推迟南撤时间,还要确保3团单独调防,这样才能保证起义万无一失。
于是通过内线来干扰和推迟南撤的行动计划。
三天后,伞兵司令部接到段仲宇报告:伞兵3团1营在上海北站执行特别警戒,京沪杭警备司令部要集中兵力布防上海外围战线,旬日之内抽不出人力接替1营,故3团暂时不能南撤。至于该团待后撤离时的船只,我当一定负责准备。
此时的段仲宇,已调任国民党上海港口司令部少将副司令,专管海陆运输船只调度。
他按照策反委的指示,给伞兵司令部施加了滞后南撤的影响。
伞兵司令张绪滋不敢在没有接替的情况下,把负有特别警戒任务的3团1营拉走。便电告国防部:拟同意3团与军械处延至4月13日一起撤往福州。1、2团则在3月28日按时起程
策委会决定将计就计,让刘农畯打着奉蒋介石之命撤往台湾的幌子,一出海就改变航向,直奔我解放区连云港。
但连云港和台湾的基隆港不同,没有码头,轮船不能靠岸,只能用登陆艇。
于是策委会就请段仲宇利用职权调拨了一艘吨的中字号美式大型坦克登陆艇给刘农畯。
这艘登陆艇除可以运送伞兵第3团多名官兵外,还有数百人的空余舱位。
不知内情的国民党伞兵司令部还装了一批武器和通讯器材,要他们带到台湾。
就这样,伞兵第3团的起义,不仅给解放军增加了全副武装的多名伞兵,还把这些武器和通讯器材送给了解放区。
示意图4月13日下午4时半,第号坦克登陆艇离开了黄浦码头,驶出吴淞口;
刘农畯在他的房间里召开了营长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他拿出假电报,告诉大家,国防部来电报要部队改开青岛。
4月15日清晨6时,登陆艇已经到达连云港外。
他们在连云港受到了中共新海连特委书记谷牧、新海连特委社会部部长苏羽等我党政军民领导赶至港口欢迎慰问;
下午派专列火车把部队送到新浦。
18日,新海连特委还召开了欢迎伞兵三团起义庆祝大会。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起义行动,无疑是在重庆号起义后给国民党军在战力和士气上的又一重大打击。
起义官兵向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了致敬电。
当天新华社发表了伞兵三团起义的消息。
5月18日,毛泽东、朱德发来了致伞兵三团起义官兵的回电,全文如下:
刘农畯团长、姜健副团长、全体官兵们:
庆祝你们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而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举动。希望你们努力于政治上和技术上的学习,为建设新中国的新伞兵而奋斗。
毛泽东朱德
五月十八日
伞兵第3团起义的成功,从政治上来说,连蒋介石最宠信的掌上明珠、御林军也投向了共产党,表明蒋介石已成为孤家寡人;
从心理上来说,进一步动摇了京沪杭地区以至东南半壁江山的军心和民心。
示意图王海峤,河北高阳人,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一期,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工兵第4团少将团长。
王海峤的工兵第4团,下辖三个营,是蒋军中配备最精良的重型工兵团,拥有最新的美式装备,能修路、架桥,是国民党统帅部随时准备让它履行重要任务的一支机动力量。
王海峤为人正派,有爱国心,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十分反感,强烈反对打内战。
全团官兵余人,也都普遍存在厌战、反战情绪。
蒋介石和国防部多次命令,要该团撤往广州。
面对局势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官兵对国民党已经失掉了信心,感到前途无望,起义的可能性很大。
李正文先是通过联络员汪声明与之联络,后来又亲自秘密到达杭州会见了王海峤,与他密商起义对策以及如何堵塞京沪、沪杭、浙赣铁路的问题。
王海峤坚定地向李正文表示:愿以至诚之心向中国共产党靠拢,为解放大军进军江南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正文说:我解放大军渡过长江后,要打到沪杭地区估计还要一些时间。你们工兵四团的起义时机要很好选择,过早、过迟都不行
王海峤提出,对于上级的调防军令,最好的办法是以空间换时间,拖延调动,把这个团留在京沪杭地区待机起义。
具体的做法是,利用当时京沪、沪杭、浙赣三条铁路军事运输紧张的客观形势,借口搞不到车辆,将该团三个营采取逐次移防的办法,一个营放在苏州至杭州的铁路线上,一个营放在杭州至鹰潭线上,一个营放在南昌至株洲线上,一直拉长一二千里。
而工兵4团装备的都是笨重的筑路机械,其中有不少是修筑道路的作业车辆。
于是最后决定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声言服从命令向广州撤退。
然后他们就在段仲宇的配合下,把工兵的装甲列车和一批重型机械设备装车从上海运到浙赣铁路金华以南地带,便佯称机车发生故障,必须停下来修复后才能南下。
这些机车故意东一辆西一辆地停散在好几条铁路上,不仅使工兵第4团再也动弹不了,还堵死了浙赣铁路的许多路段,使蒋军南调部队无法通过。
于是,那一段时间,从南京到江西,在京沪、沪杭、浙赣三条千余公里的铁路上,工兵4团那些笨重的家伙横七竖八地摆在大大小小的车站上。
被堵在铁路上的一趟一趟列车,列车中拥挤不堪的国军,还有满载着各种军用物资的列车……
种种铁路乱状,使国民党高层大伤脑筋,虽多次严令整顿,却收效甚微。
蒋介石一再催促,毫无结果,才发现有变,下令撤了王海峤的职,并派特务到处缉拿他和有关人员。
王海峤和联络员汪声明干脆一起跑往香港并转道去了解放区,下属官兵则分散隐蔽起来,而三条铁路的混乱状态依然恶性循环,有增无减,使国民党当局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
这批车辆和装备始终在浙赣路上躺着,直到人民解放军到来全部接收。
在协助伞兵第3团起义和工兵第4团堵塞浙赣铁路阻挠国民党军运的重大行动上,主管上海一带水陆交通运输的段仲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段仲宇还曾机智地保护了铁路职工的大罢工,使他们得以避免特务头子毛森的血腥屠杀,并对许多地下党领导同志进出上海火车站提供了保护性措施。
特别是在解放上海战役期间,他率领辎重汽车团起义,加入了解放军,并集中大量汽车组成追击部队,输送解放军追歼蒋军,有力地支援了解放上海的军事行动……
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