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
作者
安之
编辑
落木
我眼中的基隆,似乎永远是伤心的。只因它总是飘着雨。舒国治在《理想的下午》里这样描述基隆:“气氛,常是记忆的产物,譬如基隆总像是极富某种说不出的气氛,好像说,幽怜。”与内陆相比,岛屿尚且温暖的一月,自台北乘了大巴,一直往东开,天气逐渐转阴,等到落车于基隆港,天早已飘起细雨来。于是急匆匆地跑进车站旁的便利店,买下一把透明雨伞,走出便利店向上望,便是那座漆成天蓝色的基隆天桥,桥下聚集着熙熙攘攘的等车的行人。我总是站在天桥下等公车,不管是去野柳,瑞芳还是鼻头角。总是站在天蓝色的天桥下,看雨水顺着天桥的边缘滴落,车站边有阿姨推着小推车售卖蛋饼一类的热腾腾的食物,为等车的过客驱寒。再旁边有一家装有落地玻璃窗的蛋糕店,总会飘来阵阵鸡蛋的香味。如果有时间,还可步行几百米至小巷里,前往连珍糕饼店,最爱的便是她家的芋泥甜点。基隆港于我眼中,是充满好莱坞式的幻梦美感的。只因这正对港口的小山上,树立着写有巨大字母KEELUNG的牌子,远远望去,总有一种恍惚身处洛杉矶的山下遥望好莱坞标志的味道。可这分明是多雨多雾的基隆,不是美国西海岸仿佛永远阳光普照的洛杉矶。且无数文人笔下的基隆,都仿佛沾染了这绵长的雨水似的,总带着几分离别的惆怅味道。譬如吴浊流笔下的《亚细亚的孤儿》,年轻的胡太明第一次离开故土台湾,便是自基隆港乘了船,飘洋过海到了日本求学。譬如《鼓浪屿之波》里唱着:“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譬如余光中在《春天里,遂想起》里怀念记忆里缱绻的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基隆港沉默不语,不知在此处已目睹了多少次的伤心离别,或许早已迟钝麻木了吧。又或许,这四季里——尤其是冬季——仿佛总也落不完的雨水,便是将这百年之中无数次离别的伤感汇集,然后裹挟在云里,化作雨水落下。但当我站在基隆港时,并没有望见一只载满离乡游子的航船。彼时的我,只是千万个观光客中的一员,在基隆港正对的天桥下,买下一只刚出锅的蛋饼果腹,一边避雨,一边等待着不知多久才会进站的路公车。坐在公车上,这一路,连绵不断的雨水与望不到尽头的雾气。公车开过繁忙而又有些破旧的基隆市区,等到驶出基隆港,沿海公路上望不见一个行人,左手边窗户外,本该一望无际的湛蓝大海被浓雾遮盖得仿佛本不存在,唯有右手边的小山上,云雾正在向下缓缓陷落,直至涌入浓雾中看不见的大海里。路公车一直沿着海边的公路行驶着,摇摇晃晃地路过了基隆港、八斗子车站、阴阳海以及鼻头角。如果是天晴,定当有一番好景色吧。而我在这冬雨中瑟瑟发抖,只恨自己穿的衣服不够多,于是,饥寒交迫的我决定半途折返,在九份跳上了回台北忠孝复兴的车子。等到大巴驶出基隆,进入台北境内,雨也不知为何就停了下来,与多雨的基隆相比,台北显得如此温暖。第二日,我便结束了交换生涯,匆匆由台北飞回家乡,至今再未踏足宝岛台湾。前些日子,从新闻里得知那座总为我遮蔽雨水的基隆天桥也将拆除,便又忆起在台湾的一百多日里与基隆港的两次短暂会面,不知不觉竟也过去两年之久。多年前,余光中站在基隆港,思念着海峡那头燕子纷飞的江南,而多年后的今日,我站在大陆这头,怀想起基隆的雨,以及自己在台湾的日子,只愿自己的情感能化作雨水,遥寄基隆,再于冬日时缓缓落进千里之外的基隆港。Theend
编辑
落木
图片
网络,侵权删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编vx
X
往期推荐:藏匿的光明
一个遥远的梦
当你老了——叶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