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市設計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空間佈局和道路規劃,更需要考慮更多城市因素,城市的發展需要更多元,更豐富的城市功能,單一的、集約型系統已經不符合當今城市的發展和使用要求。
於此同時,環境問題也成為如今都市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新的都市計畫也要考慮環境控制和保護的因素,用「循環經濟」取代「線型經濟」,用「生物模式」取代「物理模式」。城市不再是試驗場,也不再是用理論堆砌出來的虛擬空間。下文,以基隆為例,通過不同factors的整理,用figureground和sturctureplan的研究方法,嘗試讓基隆獲得新的活力。
基隆港作為台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經歷了歷史發展的變遷,城市肌理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從19世紀的原始聚落順應港口的肌理發展,到20世紀日本人的現代化都市計畫,改變了原來的海岸型態,填海建港,同時制定了高效率的都市空間結構。基隆港存在著多元化的空間結構,歷史空間結構、地理空間結構、文化空間結構等,港口的發展順應了不同的空間結構,形成了現在的城市空間結構。
基隆內港:
1.總長度14km,其中可供人行走(通達)的距離只有2.5km;
2.總面積.7萬平方米,其中可供人使用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
整個內港海岸線90%的區域被管制,同時被大型的集裝箱堆場和巨型運輸輪船佔據,港口界面完全被阻斷。
只有一些零散的空間可供使用,但這些零散的空間卻重安生活氣息和活力。這樣的城市空間佈局與日治時期的去多元化的都市計畫有著必然的聯繫。以及哪些按照固定尺度進行規劃的街道,也有著高度的「對稱性」。
重新整合基隆內港的“元素”,根據歷史、文化、人口、經濟、地理等多種元素制定新的、適合基隆港發展的空間結構。以喚醒人們“記憶”為出發點,重拾城市“邊界”,在制定新的城市空間結構的同時,強調原有的歷史和地理空間。
制定新的空間結構:
1.讓城市重新擁有多元化的空間功能;
2.增加城市未來發展的預留用地,串連公共空間;
3.增加沿海濕地,為城市提供新的生態系統;
4.預留新能源公共運輸系統和無人貨物運輸系統的建設空間。
城市的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制定“未來的都市計畫”,是滿足未來50-年發展的長遠都市計畫。需要運用新技術和新思路進行創新設計。
建築專業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接觸新的發展方向和理論基礎,用未來的眼光來理解都市的發展。
如果大家有任何的想法和意見,可以留言和我交流。
這段時間也在積極籌備,網絡教學課程和台灣考察+Workshop,給大家提供更多數量的、更多元化的學習機會,體會不同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