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改编自TarellAlvinMccraney自传性质剧本(甚至不能算是剧本,按照tarell本人的说法,只是artisttrytofigurethingsout)的电影,讲述了迈阿密海滩边一个黑人男孩的成长。三个篇章,little-chiron-black,以非连续性的时间,串联起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经历。故事的开端被设定在Miami的LibertyCity,这个因africanamerican聚集度而出名的neighborhood。同龄人的欺凌,喜怒无常的嗜毒母亲,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主人公chiron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主角基隆从小没有父亲,嗑药的母亲基本上无法照顾他,所以,他从小就很沉默,不爱说话,兴许是没有表达的对象和欲望。直到卖毒品的胡安走进他的生活,才感到世界还有温暖。
胡安能够关心基隆,因为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胡安从古巴来到美国,也是一个人漂着。
胡安很关心基隆,像一个父亲一样对待他,而基隆这样最底层的孩子,没有奢望,唯一的奢望就是少被别人欺负。
影片分成章节式叙事,以基隆的童年、青少年和成年为时间线索。
如此而为其实没有多少必要,即使没有这样的章节式叙述,观众同样能够get到电影企图想要表达的东西。
基隆从小就缺乏男子汉气质的培养,他孱弱的躯体承载不了更多来自外界的压力。
如果没有胡安和特蕾莎给他鼓励,可能他不会再获得新生。
在艰难的环境下要想生存,对于单亲家庭的基隆来说,非常的困难。
幼年开始就一直是被别人欺负的对象,没有足够强壮的身躯,更没有对抗的勇气。
因为没有父亲的呵护,他身上男子汉的精气神严重缺乏。
唯一的好朋友凯文不断鼓励他要勇敢的站起来,基隆从凯文身上看到了另一种爱。
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保护能力的人,更没有勇气向公众出柜,所以在他的内心世界是孤独和不安的。
导演没有通过更多的情节来表现基隆缺失的性格特征,相反我们看到学校霸凌事件的一面。
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基隆成为被欺负最惨的学生。
兴许是由于贫穷,或者是非美国裔的不被认同,还有同性恋身份的重压,基隆成为最需要拯救的人。
导演没有利用宗教色彩来渲染这场救赎,而是基于现状的真实情况,犹如纪录片一样告诉我们弱势群体活着的真实状况。
基隆从被殴打的对象最终成为一个贩卖毒品的人,这条很多黑人走过的宿命他仍然在重复着走下去。
苍老的母亲不愿意看到他依然在老路上徘徊,但逼仄的现实逼迫着他只能如此活着。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他可能早就不这样。
是社会的冷漠,是家庭的破碎,是友情的叛离,他唯有足够强大才能活得更好。
基隆就是一个同性恋,他不敢声张,更不能去渴求理解和被认同。
企图获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几乎不太可能,即使像特蕾莎都一样艰难的活着。
这是被主流社会忽视和冷漠的族群。
所以基隆唯有走别人的老路,他才能够自我保护。
而爱情对于他来说,是绝望和不能触碰的地带。
影片当然也不是一味的平淡下去,多年以后,凯文的一个电话让基隆又回到了曾经痛苦和甜蜜着的过去。
在基隆的内心深处,和凯文短暂甜蜜的过往犹如神圣的领地,埋葬着他的惊喜和悲伤。
基隆还是鼓起勇气去面对一切,包括去探视自己依然依靠打工活着的老母亲,还有已经成为厨师准备洗心革面的老友凯文。
伴随着他们熟悉的老歌,两人相见虽然不是热泪盈眶。
但知道了彼此还有挂念,放下的是过去的误会,释怀的是现在的思念。
这就是一个平凡男孩成长的故事,世事变迁,洒满月光下寂静的海滩,两个人急促的喘息声依然是能够温暖人的点滴。
该片可能更理性的去诠释一个境遇窘迫男孩的成长故事,没有过多辣眼睛的场面。
唯一的就是基隆被学校流氓恶霸胁迫凯文狠揍的桥段。
那是一个心碎的过程,凯文是无奈的,而基隆更是可怜的。
两个孤独的男人最终依偎在一起,他们重拾那份被遗弃的爱,现实会让他们变得幸福和快乐吗?
影片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
赶紧拉上你的小伙伴一起去看
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