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纪录电影叫《他们正年轻》,这部纪录片邀请到了26位抗美援朝老兵,讲述当年抗战的细节。当年,那群年轻气盛的士兵们,“雄赳赳,气昂昂, ”前往朝鲜,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顾一切冲向战场,创造了伟大的 精神。
这部影片看完后,我不禁泪流满面,一个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镜头前,云淡风轻地说出七十年前的故事,有遗憾也有光荣,更多的是被泪水打湿的告别。
有一位名叫任红举的老兵,让我印象最深刻,他是一个文艺兵,却跟着部队先后参加了五次战役,斩获了数枚勋章,立下赫赫战功,记得他在镜头前,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图
老兵任红举
老人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我内心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震撼。在战场上刀剑无眼,不管你是擅长唱歌跳舞还是颠勺做饭,只要上了战场,你就是一个中国兵,不管你是否创作了千万首诗篇,在战场上,依然要扛起枪杆歼灭敌人。这是作为一个兵的信仰,也是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使命感。
任红举老人在战场上,创作了无数文艺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战士们将鲜血洒在他乡留存下来的印记。任红举说,那时他看见一朵朵金达莱漫山遍野,这种象征着春天到来的花朵,被全军战士知晓和喜爱,也像那时正值大好年华的解放军战士们,在战场上燃烧生命,用青春为百姓们赢得胜利的曙光。
这位老人身为文艺兵却战功赫赫,他是怎么在战场上立功的?又亲眼见证了哪些传奇故事,曾谱写名曲呢?请跟着笔者的脚步,一起来重回那个年代吧!
少年参军当自强
任红举年出生于北京,这一年日军盘踞东北,在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战争年代出生的孩子,总是会对国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心中对身着军装的军人,更是有种深深的崇拜之情。年,任红举15岁,他跟随家人前往重庆生活,这一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解放军战士们还在为解放全国不懈奋斗。
图
年轻时候的任红举
同年12月,陈赓带领部队打败了国民党留守在四川的 一批军队,胡宗南被吓得连夜逃跑,连亲信都顾不上。解放军部队开始进城,大大小小的县城和乡镇都相继被解放,党的关怀很快就覆盖了整个四川。
比起凶神恶煞的国民军大兵,解放军战士们总是面带微笑,十分接地气。解放军战士进城从不住民房,都是很有秩序地排队,坐在学校操场上,连教学楼都不进去,他们不想打扰到百姓们的生活。
看着这群纪律严明的军队,百姓却反过来想要亲近他们。当年的任红举,还是一个小孩心性,看着战士们笔挺的军装和精致的绑腿,心中羡慕得不得了。而且,这群解放军战士和国民党大兵,简直就是云泥之别,少年心中萌生了想要参军的念头。
哪一个少年,心中没有做过英雄梦,上阵杀敌,保家卫国,任红举当然也有,只不过他的梦想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那一年,任红举决定在重庆参军,他的妹妹跟他差了一岁左右,两个半大的孩子,谁也不让谁,干脆一起当了兵。
母亲并不知道两个孩子的想法,直到他们随军队离开重庆,去解放成都的时候,老母亲倚着门框泪眼婆娑地望着孩子们,离开了自己身边。任红举说,自己和妹妹在北京出生,在北京长大,后来跟随母亲一起搬到重庆,两人从没离开过彼此,可参军后却分开了许多年。
任红举加入了解放军12军31师文工队,成了一名舞蹈队员。任红举的梦想是以笔为枪,在军队中杀出一条不一样的路。那个时代条件艰苦,没有什么创作组去培养心中饱含创作激情的孩子,有的只是让他们不停翻看老前辈留下来的剧本,反复揣摩,谁需要写谁来上。
图
解放军战士
那个时候,任红举觉得解放军战士们可真英勇啊,前头在打仗,炮火连天响彻了一整片山头,战士们却硬是面沉似水,眼里看不见一点儿害怕的情绪。任红举倒是吓得缩在土坡下,动也不敢动。当时他并没有想到,不久后自己也会变得和解放军们一样,在战场上无所畏惧,一心只有保卫国家的信念。
爆发,任红举上战场
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迅速攻占南韩政治中心汉城,韩国军队接二连三溃败,很快就丧失斗志。就在朝鲜快要统一朝鲜半岛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参与战场,协助韩国一起作战。
美国为了维护自己在亚洲的领导地位,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半岛统一, 驶入台湾的基隆和高雄港口,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台湾海峡。
起初朝鲜人民军处处压制韩军和美军,占领了韩国90%的地区和92%的人口,一口气打到了北纬35度线上,从这时起,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浩浩荡荡的抗美援朝宣传运动也开始了,周总理代表中方发声:强烈谴责美国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
同年10月,美军登陆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一时间朝鲜半岛战局扭转,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很快就损失惨重。美国空军多次侵犯中国领土,轰炸我国东北地区,战火很快就要烧过鸭绿江了。美军还十分嚣张地挑衅中国,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美军认定中国不敢出兵援助朝鲜,居然公然发声:“历史上的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划分不可逾越的障碍。”
美国丝毫不顾中国的多次警告,反复做出道德丧失的事情,中国人民 无法忍受外国侵略,也不能看着邻国被侵略而置之不理,年10月8日,中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很快,中国人民 在彭德怀总司令的带领下, 踏上朝鲜领土,帮助朝鲜人民保卫他们的国家。任红举当年还是个新兵,入伍不到一年的时间,可那时的年轻人,为了保护这个初生国家,每一个人都把生死抛诸脑后,大家都争着抢着要上战场打退美国兵。
能跟着部队一路 前往战场,是任红举回忆一生都感到特别荣幸的事情。如果说,之前任红举还是以兴趣和个人追求在创作,那后来在战场上,亲眼见证的那些故事,就是令他无法沉默的灵感来源。
文艺兵的自我修养
在朝鲜战场上,任红举不仅是文艺兵,更是集战斗员、宣传员、救护员为一体的“三合一”全能兵。战争是残酷的,前线战场可没人会管你是不是文艺兵,哪怕是也要硬着头皮,扛枪往上冲。当时任红举所在的队伍是中国人民 第31师文工队演员,队里要求他一个人完成采访素材、创作内容、自己表演,任红举最拿手的就是山东快书。
时隔多年,老人回忆起当年急行18天的经过,依然面色沉重。这场仗没人知道怎么打,往哪打,陌生的国度,陌生的人民,沿途时不时的敌机轰炸,每一样都成了军队前进的阻碍。他跟随31师文工队 时,他所在的部队任务是前线急行,他们迅速开辟战场道路,为新的战争提前做好准备。
图
任红举在朝鲜战场留下的照片
那时,任红举腰上挂着四颗沉甸甸的手榴弹,肩上还要扛着二十斤炒面和步枪,身后的背包上挂着一把大铁楸。为了给炮排减轻负担,于是每个人身上又挂上了一枚炮弹。急行军可不是单纯的急行,光是身上的负担,都能消耗掉战士们大部分的体力。
更别提行军 天,队伍就碰上了敌机的空投炮弹,战士们行军途中,还要时刻注意周围有没有树林、山洞等可以隐蔽的地方。年轻的任红举没有喊苦喊累,咬咬牙只是一个劲地闷头跟着军队往前冲。
任红举因为年纪小,又说着一口京片子,在部队里,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小北京”。行军途中,有教导员做讲评,任红举就在一边记录,一边写快板书。教员刚一讲完,任红举就上去打起快板唱起来了:
“教导员,总结好,行军优点真不少,精神抖擞走得快,没有孬种和草包。
打了炮,针一挑,轻松如烟照样跑,全营到达 ,坚决消灭美国佬!”
刚一唱完,台下就是一片哗啦啦的掌声。每当队伍长时间行军,导致战士们疲惫不堪的时候,队伍里就会有人喊一嗓子:“‘小北京’,来一段儿!”这一嗓子,就像是文艺兵听到的号角,任红举一听到就站起来,为战士们打快板表演,使出浑身解数逗大家开心。
文工队员为大家加油打气,原本行军紧张的氛围也被打破,战士们难得放松下来,每当这种时候,任红举都会觉得特别自豪。他们白天睡觉,夜晚行军,躲过敌人一次次的地雷攻击,潜过冰冷的河水,被山上的泥巴和石块砸到过。
不光战士们没有一个喊苦喊累,连文艺兵也没有掉过链子。再苦再累,只要一想到自己背后是国家和人民,他们无论如何都会咬紧牙关,向前冲!
图
老年任红举回忆往事
任红举有一个战友叫刘文,是一个勇敢的女兵。她在前线猛烈的炮火攻击下,依然放声高歌,哪怕人已经被炸成重伤,双腿都被污血覆盖。任红举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他跟着战士们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跑,回头一看刘文的衣服已经被炸没了,鲜血撒了一地,疼得已经失去了痛觉,但她还在歌唱。
于是,任红举扛着她一步一步往前走,刘文在这时唱起了《白毛女》中的“爹爹出门去还债”,这一句歌词虽没有“北风那个吹”有名气,但却是电影里最快乐的部分,象征着主角重新找到了希望,又有了生活下去的动力。
任红举一边听刘文唱着,一边眼泪滚落在地上,他知道战友们个个都是好样的,解放军们在战场上只有一颗心,一种信念,我是中国人!就是这样的精神感染了任红举,他作为 的一员,甘愿为国家赴汤蹈火,为战友们献出生命。
在一次追击时,任红举所在的部队被美军包围了,等接到撤退命令时,大家已弹尽粮绝了好几天,可就算是撤退也得行军十几天的路程,前有追兵,后无支援,大家面对这一形势,都愁坏了。
望着高高山顶上驻扎的美军帐篷,任红举心中有了一个计谋,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在夜里悄悄离开队伍,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山顶。
图
任红举(左一)和战友们的合影
那一晚,月亮比任何时候都要圆都要亮,照着山间明晃晃的小路,任红举一路小心地藏匿自己,躲过美军的侦察队,钻到熟睡的敌人身边。敌人的枪还背在肩上,风吹过钢盔在脚边轻轻晃悠,任红举的心都要从嗓子眼跳出来了。
他刚摸到一口装食物的缸,便不敢再动了,还好这口缸里面满满的都是年糕。任红举把年糕全塞满口袋,全身上下都被塞得鼓鼓囊囊,装完就迅速跑回树林的阴影里。
他一路跑回营地,拍醒睡着的同伴,他们惊喜地看见任红举从身上,变戏法似的掏出年糕,队伍里的女同志们全都扑上来,把年糕往嘴里塞,咀嚼之余,还不忘连声夸赞,任红举舍命换粮食的举动,赢得了女战士们的一致好评。
十几个人的性命,全都因为任红举的大胆行为而得救,这支队伍总算是填饱了肚子,后续的撤退任务变得简单了许多,任红举也因此事获得了特等功奖励。
《金星英雄》——美军判官胡修道
任红举在朝鲜的日子,听过无数个震撼人心的解放军传奇故事,可有一件事,一直让他记忆深刻,这份事迹甚至隐约中,带了一点不可思议的色彩。朝鲜有一项 荣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在 期间,我国一共有12个人获此殊荣。
除 总司令彭德怀外,其他11个战士都来自前线,而这11个人中,就有一位英雄的故事尤其突出,他便是任红举所创作的《金星英雄》中的重要人物原型——胡修道。
图
胡修道
得奖者中有四人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胡修道便是其中之一,他也是这四位铁血战士中, 幸存回国的人,胡修道还有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称号——美军判官。
这个名号的由来倒也简单,胡修道经过了一天浴血奋战,单人共歼灭敌人约余人。最为可怕的是,当时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胡修道才20岁,是一个比任红举大不了几岁的少年。
那时,任红举刚医院养伤,作为一个身兼数职的文艺兵,他把战地记者的身份也一并揽下。在医院休养的任红举,其实已经劳累到被医生建议回国治疗了,他一听到远处有新的炮火声响起,医院,去领新任务了。
任红举跟着增援的炮兵队伍,一路翻过了两座山,沿途不断有人被敌军的炮弹击中倒下,离他最近的一次,是一个背着粮食的后勤兵,他被敌机“野马”击中,倒在了任红举脚边。血淋淋的一幕,就发生在他眼前,可前线的任务还没完成,他来不及感伤,把后勤兵背上担架,扛起粮食筐,就继续跟着运输队伍向前走。
任红举一路直奔五圣峰主峰找指挥部,情况紧急,他得向师领导要个任务,刚到就看见在重庆一同参军的同学范志伦,他拿着对讲机正说话,见他走过来,范志伦立刻对他说:“小北京!你来得正好,快去.9高地,接胡修道回来!”
范志伦说的高地,正是上甘岭.9高地,美军把这里叫做珍妮·罗素山,以当红好莱坞女星命名,也是为了激发士兵们占领高地的信心。可这种小把戏,在战神面前可以说是毫无用处,上甘岭战役可谓是战斗传奇中的传奇。
当任红举 次见到胡修道时,他也被眼前的人惊住了,传言中一天内,击退敌人41次进攻的战神,竟是一个看上去和自己一样稚嫩的孩子。
胡修道身上背着五六把冲锋枪,浑身上下没有一块衣服是好的,脸上身上都被污迹覆盖,头上破了的窟窿还在流血,但是脸上却面沉似水,麻木地被任红举搀扶着坐下。
待到胡修道适应了一会儿,终于能开口说话了,任红举便迫不及待询问他战役经过。原来,这还是胡修道 次上战场,美军给这位战神的见面礼,是夸张的炮火攻击和人海战术,他们想要占领上甘岭的计谋,溃败在我军战士誓死不屈的精神下。
胡修道在3号阵地,不要命似的向敌军丢手榴弹,战壕里只有两个刚受过战场洗礼的新兵,可他们没有临阵退缩,凭借着刚学会的战斗技巧,打退敌人好几个排的反扑攻击。很快,隔壁10号阵地就传来告急战报,胡修道一想到这是黄继光舍生取义的地方,脑袋一热,心里更是忍不住有一股劲,逼他站起来继续战斗。于是,他就这样反复在两个战地间来回战斗,就像丝毫感觉不到疼痛和恐惧一样,冲在最前方。仅剩的一两个战友,也都因为重伤被抬到后方救治, 只留下胡修道一人还在战斗。
胡修道担心敌人会窥探到我方战壕只有他一人在战斗,会直接冲过来,他便收集了战场上散落的帽子,铺在边上,营造出人数众多的假象,愚蠢的敌人还真的被骗过了。
在没有任何补给的状态下,打退了敌人40多次攻击,单人杀敌余人,打破了 战士单日歼敌 纪录。在这样严苛的条件下,还能保持寸土不失的奇迹,也难怪胡修道能拿到那枚沉重的金星奖章。
任红举在一旁听完这位战神的传奇故事后,心中汹涌澎湃的灵感,催促着他要立即将胡修道的故事记录下来,宣传给百姓们知道。
老兵任红举
“上甘岭上战火红,硝烟滚滚遮日空。”六十多年过去了,老兵任红举依然记得,那一年战场上,夕阳像战火一样鲜艳,他在战壕中为战士们高声歌唱,鼓舞士气。
在战场上,文艺兵的任务和普通战士们其实一样重,任红举把收集来的素材,迅速编成山东快书,然后又冲到战士们面前表演,他一唱,战士们听了心中就会有一阵热血涌上心头,下一次战斗时也就更有劲儿了。
那时,他四处收集战士们的战地材料,当做创作原型,随身携带的帆布挎包里,装了满满的一包香烟纸盒子。环境艰苦,没有纸和笔,于是他只能把纸烟盒,撕成小条来保存故事。写字的钢笔,被放在任红举胸前的口袋里,碰见匍匐前进的时候,他还要时不时把手探进口袋里,确认老伙计是否还在。
图
抗美援朝胜利
任红举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把收集来的故事记录下来,创作成伟大的文艺作品,金星英雄胡修道的故事,也就是这么来的。任红举说,他当年参军,上战场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告诉世界上的所有人:中国人不是好惹的,中国人不能任人欺负!
相信当年战场上的战士们,心中想的也和任红举一样,他们希望国家能够强大起来,为此不惜付出生命,保家卫国就是 使命。
当年他们风华正茂,用最美好的年华将热血洒在战场上,他们就是一群“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