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光绪11年)台湾建省,省会设于桥孜图(今台中市),年省会改设于台北府。因需福建协饷,故在台湾巡抚官衔前加“福建”二字,全称为福建台湾巡抚。
福建台湾巡抚是台湾建省后的最高行政长官,遇事可以专主。官职为从二品,年薪约为两,养廉银则达1万两。
清代自台湾建省以来共有四任福建台湾巡抚依序为:
1、刘铭传(年9月7日—年1月12日):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潜山麓)人,人称“刘六麻子”。
世代务农,团练出身,从李鸿章的淮军“铭字营”中发家,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年仅28岁被清廷“补授直隶提督”,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指挥淡水之战以胜利结束,浇灭了法国企图侵占台湾的野心,也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
年(光绪十一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在任五年,现在台湾的地方行政区划就是其当年巡视、查勘定下的;兴办了基隆煤矿;铺设了沪尾至福州的海底电缆;修建了台北至基隆的铁路等。堪称是“理台政治家第一人,台湾近代化之父”。
年(光绪十六年)因守旧派的反对和清庭的不支持被迫辞职,于次年离开台湾。
在甲午战败、割让台湾后,刘铭传“忧思郁结”,终至卧床不起。据说临死前朝着东方大喊“苍天啊,还我的台湾!”
刘铭传
2、沈应奎(年-年):浙江省平湖县人。
附贡生出身,曾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受左宗棠提拔担任了台湾民团的总领,后在台湾抗法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由刘铭传保荐担任了台湾第一任布政使,年任护理巡抚,正式成为台湾的最高长官。
3、邵友濂(年-年):浙江余姚人。
同治四年(年)的举人,在曾纪泽与俄罗斯重新订约取回伊犁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年(光绪十七年)4月补授台湾巡抚,因
其为母亲服丧,没有赴任由沈应奎代理巡抚,到10月份就任。
在台湾巡抚期间,修建了建省后的台湾通志,但目光如豆,停止绝大部分刘铭传时期的新政建设,导致台湾防务的空虚。谈不上罪人,但是其对台湾被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邵友濂
4、唐景崧(年1月8日—年3月2日):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年)的进士,中法战争期间做刘永福工作,抵抗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光绪二十年(年9月22日)署理台湾巡抚,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此时唐景崧力主抗倭,在台湾保卫战打响之前,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已在三天前撤军内渡,不得已下唐景崧深夜变装逃走,登上德国商船“驾时”号,于五月十五日抵达厦门。
腐朽懦弱的清廷,再也没守住我们的宝岛台湾,当时也再也没有出现左宗棠一样的人。
唐景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