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满人团圆,来赏校园中秋

前言

天悬银盘,月洒清辉。

夏天的炙热还未彻底消退,中秋佳节已携带明月高悬的夜晚和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款款走来,中秋代表着团圆之意,教育象征着欣欣向荣,当中秋走进校园,一起来看下它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中秋与文学

月亮一直都是古人诗词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它不仅可以寄哀思,还可以歌物志。许多的文人都写过千古流传的咏月诗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月亮会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诗篇总是让人感叹月亮与中国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中秋与月饼

古人对日月的崇拜,早在周代就有了记载。《国语·周语上》记:“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之句。苏东坡把月饼和中秋联系上了。不过,宋朝人们过中秋,仍以酒水、水果之类的为主,并没有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的风俗,月饼还没有和中秋节挂上钩。

到了明朝,《西湖游览志余》一书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可见,从明朝开始,月饼开始逐渐与中秋节挂上钩,月饼也被给予了团圆之意。

中秋进校园

“孩子们,你们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在中秋节前夕,北京市密云区第三小学的课堂上,老师用中国传统皮影艺术为孩子们讲述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认真学习这门传统工艺,同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皮影艺术讲团圆故事。

手艺在民间,传承在教育。山东省青岛市基隆路小学将课堂搬进生活,崂山面塑是崂山地区农村世代相传的手工艺面制品,让孩子们以传承人的角色参与到制作崂山面塑的过程中,做到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以另一种方式学到知识。

”载歌载舞“。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城小学将国学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课堂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将《三字经》融入到哈尼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中。下课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将“《三字经》背得更熟了。”

秧歌带中秋进校园。山西省汾阳市禹门河小学的校园举办了一场带着黄土高原文化气息的地秧歌来庆祝中秋。拿起小锣,背上小鼓,捧起棒子,铿锵的鼓声一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中,共同庆中秋迎团圆。“我们希望吸引更多少年儿童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来,通过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山西省汾阳市禹门河小学校校长任应斌说。

结束语

中秋进校园总是带着浓浓的团圆之意。各地都举办了校园春秋,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往期精彩“唯一的男娃”打扫卫生引热议,家长:宠爱不能溺爱!九一八警钟长鸣,爱国教育在路上教育部:福建的“适时抽检”方法将向全国推展!课后服务是否应该收费引争议,网友:免费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