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PA40,保研哈工大学霸文艺男神

“做学问嘛,在哪都一样,不管是在祖国的最南端还是最北端。”眼前这位戴着眼镜留着平头短碎发、20岁出头的阳光大男孩,仿佛这多公里对他来说只是转个弯就到。

他叫汪永鑫,来自海运学院轮机工程(海上)专业,今年10月成功获得我校推荐年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成功保研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明年9月,他将踏上新旅途,带着新梦想驶向北方冰城,在能源动力专业的学科知识海洋里尽情遨游。

三年学分加权平均分为89.73,平均学分绩点为4.0,在专业排名上位居年级第一;曾获校级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标兵、校级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称号等荣誉;

曾担任“英语之家”社团主持教学部副部长,在任期间被评为“优秀讲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比赛,曾获第十九届海洋科技学术节之第五届航海模型设计大赛三等奖、第二十届海洋科技学术节之第六届航海模型设计大赛三等奖;热爱文艺活动,曾获“同心战‘疫’”文艺作品征稿活动中文字类作品二等奖、“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集活动三等奖、“诵读华夏经典品神州古韵”经典诵读大赛优秀奖;

在科研方面,、年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两个项目分别正在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均处于审核阶段;在大三获得学校赴台交流学习机会,交流期间,小组作业“拖地机器人”项目在期末专题中获得优胜奖,同期,跟随指导老师发表两篇研讨会论文,题目分别为《DevelopmentofImprovedpHModuleandMiniaturizedWaterQualityDetectionSysrem》和《DevelopmentofHumanSkinImpedanceRapidAnalysisMethodforReal-timeElectrocardiographySignalRecovery》。

在大学期间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早起不成问题

“你是说‘早晨睡早晨起吗’?”,面对采访记者提到的作息问题,汪永鑫这样自侃道。玩笑过后,他聊起了他的高中生活。原来,他在高中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便是封闭式管理,5点半起床跑操是习以为常的事,所以早起已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习惯;另一方面,他认为,虽然从高中保留下来的这个习惯一直令他受益至今,但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式总归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作息规律还是得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

在大二的某段时间里,汪永鑫一度是为了在图书馆里占有“一席之地”而早起,图书馆还没开馆时,他就站在门口默默等待。那段时间,他遵循的是“宿舍——图书馆——饭堂”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中午累了就趴在图书馆里的桌上睡会。”汪永鑫说道,“那段时间简直像是‘疯’了一样,天天往图书馆跑。”

不仅起床比别人早,汪永鑫在未来发展方向的抉择上也是决定得比别人早。在入学的第一年,作为大学新生的他就坚定立志考研,原因有二:一是从小学习态度就比较端正,觉得自己应该不断地在学术研究方面深造下去;二是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在大一的时候就要分方向,这让自己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有了认真的思考。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这句话用在汪永鑫身上再合适不过,在起跑线上就锁定了冲刺目标的他,一路奋步疾蹄,精进不休。想要成功实现目标,当然不是一味地自我透支,休息是奔跑前的能量补充。适当地给自己增加危机感和压力,再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这是他持之以恒的秘诀。而学习之外,会通过适当的运动或与亲友的聊天来缓解压力,也会参加活动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彼此之间相互鼓励打气。

汪永鑫在“英语之家”培训活动中担任讲师

图为留念合照

汪永鑫参加第六届航海模型设计大赛

图为决赛现场

汪永鑫参加英语配音大赛

图为留念合影

我称之为“捡漏”

在他看来,除了大学三年的平均学分绩点在专业排名第一以外,自身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其他成绩,与科研创新相关的经历少之又少。“周边有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早已获得很多奖项,保研的名额应该轮不到我。”但他最后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出了申请,没想到的是,真的拿到了推免资格。然而,保研这件事,怎么可能会是一蹴而就的?“捡漏”的背后,其实下了很多功夫。

在图书馆埋头与专业知识相望、早背单词晚听TED、课前课后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丝毫没有懈怠过,一直以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做学问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临时抱佛脚。针对不同的学习科目,他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各科的学习技巧,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理论上的学习还远远不够,秉持着“科研与学业并进”的学习理念,他连续参加了年、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两次的经历不同:第一次,跟着师兄师姐们进行学习研究;而第二次,他以第一主持人的身份申报了项目。“作为队长,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了,比如如何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怎么统筹好整个项目的进程等。”显然,第二次参赛时比第一次更加懂得掌控全局,处理事情也更加游刃有余了。近日,他仍在为这次大赛不断地投入精力和时间,一旦稍微有空,就会搭公交车前往霞山校区,在实验室里和老师一起进行科研实验,虽然很晚才返回海滨校区,但是这样一天下来充实而又快乐。

疫情期间,汪永鑫也不敢放松。“在家备考时,发现自己学习效率低下,内心十分紧张。”考研的压迫感,在这时候被放大到了极致。他接着说,“后来听取了一位师兄的建议,参加了高校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也因为疫情缘故,夏令营的学习方式由线下转至线上,而这并没有减少他进入夏令营学习的热情。六月,各高校夏令营的相关信息陆续发布,汪永鑫根据自身情况,向开设了船舶相关专业的多个知名高校投递了简历,最终成功入营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优秀营员”称号。收获颇多的汪永鑫表示,十分感谢为他准备夏令营证明材料的老师。

疫情期间,在家进行线上学习

汪永鑫的备考笔记

考研就像爬山,很多人爬到一半,被沿途的阻碍所牵绊停了下来,但他始终坚信,从山顶俯瞰的风景会更加壮丽,于是一步又一步向前踏进,最终如愿以偿。回首过去为保研而奋斗的这几个月,他最大的感触便是“有舍也有得”,他接受过不同老师的建议,也舍弃过一些有利条件,在权衡过后,最终忠于本心选择了哈工大。每个人都会有迷失自我的时候,而他常常把这么一句话记在心里警醒自己:“你要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可逆转的,知道用什么方式实现梦想,用什么态度面对挫折,就会在转瞬间感悟,进退得失,不离不弃也就都有了答案!”

赴台交换,开阔眼界

宿舍

生活总是需要加点调味剂,对汪永鑫来说,“海景房”式的宿舍改造算是为生活添足了料。“他们以‘海洋’为主题,在墙上贴满了蓝色墙纸。”他兴奋地谈论着舍友们创作的这份“艺术品”。大三上学期时,他前往台湾海洋大学交流学习,而他的舍友们正从湖光校区搬往海滨校区,并对新宿舍进行了小翻新,虽然错过了和舍友共同改造宿舍的机会,但汪永鑫在大陆的对岸体验着另一种生活。

“在那里,课程学习不会那么紧张,当我在进行课后复习时,同学们都会喊我一起出去玩。”汪永鑫说道,“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亲近,经常会和老师一块吃饭、沟通交流学术问题,就像朋友一样。”结交了新朋友,增长了见识,体验到当地注重实践与创新的教学理念。

“除了学习,也要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汪永鑫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在台湾的学习生活。“因为基隆离台北很近,所以闲暇时,我们会去台北游玩。不仅仅是台北,我们立志要在交换期间逛完整个台湾,所以一有空就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印象最难忘的是,刚好遇上年和年的交接点,和同期交流的小伙伴一起去了台北,在跨年演唱会上迈进了年的大门。

在期末专题中,小组作业“拖地机器人”项目获得优胜奖

在台北“跨年”

这天里,汪永鑫体验了另一种学习方式,感受到了台湾独特的人文气息,也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他以建议的口吻说:“每个人都应该尝试一下出去交流,去外面的世界多走走看看,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对于以后的生活、工作都将受用。”

背地里是个文艺青年

你可能不会猜到,这位一得闲就往实验室跑的工科生,还有一颗浪漫而纯真的心。“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自己,你会用什么词?”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低头解锁了手机开始翻找某些东西,好像在寻求答案一般。正当采访记者感到疑惑时,他又脱口而出:“奋斗ing。”原来,他是在查看某社交软件上别人给他贴上的印象标签。

“那除此之外呢?”“文艺青年。”

在高中时期,汪永鑫对于写散文诗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不时会借此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其中,在一篇名为《你是我未写完的诗,最后却改了字》的原创散文诗中,他这样写道:

“一琼流光,拂堤杨柳,绵延几处闲愁?

众里千寻,蓦然回首,几人懂得奢求?

纵然是最不愿的相守,

何须相互依偎在河畔杨柳下,回忆青春?

瞳孔里的红,是沦落指尖守护的朱砂般的梦。

借一弧弦月填补心的空洞,不再忧愁,

因为远行的背囊早已负荷。

我们要流浪,因为有梦,

因为还要走,因为不敢逗留。”

上大学之后,汪永鑫也时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