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湾海战结束后,栗田舰队残存的兵力在新加坡和文莱一带还在继续活动,毕竟离石油产地比较近,这是日本海军大型舰艇最后能保障燃料的地区了。不过随着莱特岛被美军彻底占领,日本人在菲律宾的占领已经摇摇欲坠。驻扎在新加坡的栗田舰队接到命令,在哈尔西的舰队彻底封锁南海航线之前将战列舰的主力回撤到日本本土,准备在未来美军登陆本土的战斗中最后拼一把。由于榛名在莱特湾海战中的损伤还未修理完毕,栗田决定带着稍完好些的三艘战列舰——大和、长门、金刚先行开拔。
这次返航行动的护卫兵力一开始包括轻巡洋舰矢矧、4艘甲驱和2艘丁型驱逐舰,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后,海况变得非常恶劣,制造粗糙体型较小的丁型驱逐舰桐和梅在狂风恶浪中保持航速相当困难而且燃料消耗大增,于是栗田命令它们转舵开往台湾海峡里的马公港,带着其余舰艇继续北上。急造型驱逐舰桐和梅号都属于丁型驱逐舰松级,她俩的轮机总功率只有马力(甲型驱逐舰阳炎型有马力),排水量仅多吨,在台湾海峡那个风大浪高的晚上保持编队相当困难,所以虽然栗田的编队很缺驱逐舰,还是让她俩返航马公港了。
年11月20日夜,栗田调整了舰队的航行次序,从原来大和领头改为金刚-长门-大和的航进次序,战列舰前方是矢矧号轻巡,左侧是驱逐舰滨风和矶风,右侧是浦风和雪风(写到这里也许好多朋友认为小弟又要开始玩梗了,但我偏不,雪风跟着的船经常被打沉,但是如果命够硬,让雪风护航一辈子也不会出事)继续向台湾海峡北口驶去。
此时,一艘负责在台湾海峡北口巡逻的美军白鱼级潜艇海狮号的SJ雷达发现了栗田编队的强烈回波。白鱼级潜艇是继小鲨鱼级之后开始编入美军的新型舰队潜艇,水下排水量吨左右,配备有前六后四共计十具鱼雷发射管,是设计上相当成功的一级艇,截止年共计完工艘。海狮号发现栗田编队后并未潜入水下,因为日舰航速保持在至少12节,下潜后速度太慢很可能很快跟丢目标,海狮号像德国的U艇一样,利用暗夜在水面快速航向计算出的拦截阵位。此时栗田编队中的三艘战列舰都装备有从德国引进技术制造的“逆探”,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雷达告警机,三艘战列舰的逆探先后发现了海狮号SJ水面搜索雷达辐射的电磁波,不过由于逆探的性能不完善,只有概略位置而无法利用其数据精确定位,一开始甚至无法确定这是来自于美国潜艇还是美国飞机。没有办法的栗田,只能在最终确认附近有美军潜艇跟踪后命令舰队开始之字航线的航行,以期躲避美军潜艇可能的攻击。
海狮号的艇长赖克EliT.Reich,这是一位在西太平洋已经执行多次狩猎任务的老司机,面对多达8艘,总吨位达到15万吨的栗田编队不但毫无惧色,反而表现出了沉着勇敢的特性,是绝对出色的潜艇艇长。
下图是海狮号的指挥舱平面图,赖克艇长和他的手下正是在这里一边